來源:時尚芭莎
從4月28日啟動至9月,“微風露臺計劃”覆蓋五一假期、暑期等黃金時段,聚焦北京中軸線及東城區“五大商圈”,推出四大主題產品矩陣,覆蓋酒店露臺、文創藝術空間、咖啡酒吧等多元場景。這不僅是一場消費升級行動,更是一次城市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構。它證明,老城更新無須顛覆傳統,而是可以通過輕盈的創意,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架起橋梁。當游客坐在露臺上,俯瞰中軸線的壯麗或凝視胡同的煙火,他們觸摸的不僅是磚瓦的溫度,更是這座城市對自身文化的珍視與創新。未來,隨著更多露臺空間的加入與主題活動的延展,“微風露臺”或將成為中國城市文旅創新的標桿,為都市人提供隨處可見的詩意棲居。
■ 胡楊 文/攝
今年五一假期,北京在老城區推出“微風露臺計劃”,300多家特色露臺空間向市民、游客開放,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給大家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
當我聽到FM97.4北京音樂臺主持人說到“微風露臺計劃”時,萬分心喜。作為一個極度戶外愛好者,無論是就餐還是喝咖啡,只要有室外我肯定不在屋里待著,有露臺我就不在地面待著。那天剛好有朋友推薦中軸線上的網紅露天餐廳,帶著對“微風露臺”的好奇,5月8日下午我欣然前往打卡。
宏恩觀:中軸線上的“在地文化博物館”
導航到目的地才發現這里就是宏恩觀。以前曾多次經過,大門始終緊閉。據悉今年1月18日宏恩觀以全新的方式迎接八方來客。
從正對著鐘樓的側門進來,左手邊就是網紅餐廳“和木·歸GUI TEMPLE”,“微風露臺”就在其樓上。此時正是下午兩點半,大雄寶殿前的空地上圍坐著一些喝咖啡的年輕人,不少是外國人。大殿東西和后山墻上分別嵌有“萬古長青”“元運贊燮”的菱方琉璃磚。
東配殿里是“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有文創產品和咖啡飲品。我點了一杯“龍尾之要”咖啡,問服務生這款咖啡名字的由來。女孩說:“當年忽必烈修建大都時,這里是中軸線的尾端,風水師認為此處是‘龍尾之要’……”
踱步到大雄寶殿《觀·展》里,“宏恩觀——一座北京廟宇的故事”主題展用實物、圖片和文字展示了宏恩觀730年多的歷史變遷。宏恩觀的前身是始建于元朝元貞年間(1296年)的千佛寺,當時是元大都中軸線的最北端。明代正統年間,寺廟被敕建吉祥寺。到了清代,它又經歷了兩次重要轉變:先是乾隆年間改為清凈寺,后由太監劉多生在1893年擴建為宏恩觀。
作為中軸線上僅存的元代建筑,宏恩觀建筑肌理中疊加著幾個朝代的營造智慧:元代金絲楠木梁架、明式菱方琉璃磚門、清晚期“金龍和璽”彩繪,可謂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立體年鑒。
拿著咖啡登上寬敞的露臺,高高的舒適的靠背椅,長長的吧臺正對著灰色的鐘樓。低頭是歷經滄桑的古建筑、石碑和斑駁的彩繪;抬眼南望,不遠處層層疊疊綠色掩映下的鐘樓若隱若現,一群鴿子在天空中飛翔……元代大殿里飄著咖啡香,山門殿成了數字藝術館,斑駁的彩繪墻下是看書的年輕人……這種不刻意的融合,讓歷史活了起來,也讓游客“觀中”而心領神會古都的魅力……
據悉為了恢復古建原貌,北京東城區以“真實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預”等為原則完成宏恩觀修繕,并以“觀中”文化品牌將其打造為北京中軸線上的“在地文化博物館”。
正如一位游客在社交媒體所寫的:“這里讓我想起海子的詩,‘我有一所房子,面朝歷史,春暖花開。’”
“微風露臺計劃”:漫享中軸線,歷史與現代的交響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成為北京迄今“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一張《微風露臺圖鑒之漫享中軸線》手繪地圖上,我不但看到了“和木·歸GUI TEMPLE”,還看到了一個老朋友“糖房咖啡”。這家在什剎海銀錠橋邊的咖啡館也是我常光顧的地方。每次下班遇上好天氣或者夕陽正好,我就會登上“糖房咖啡”露臺,俯拍煙袋斜街和什剎海,還可以拍到鐘樓與鼓樓同框。可惜一直沒有坐下來喝一杯,因為每次這里都人滿為患。
“微風露臺計劃”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總站與東城區政府聯合發起的活動,不僅將300余家特色露臺空間轉化為文化消費的新載體,更通過“露臺+”模式,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的詩意與煙火氣。這些露臺不僅是觀景平臺,更是文化體驗的窗口。在歷史風貌保護與消費場景創新的雙輪驅動下,北京中軸線上的老建筑、老胡同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市民與游客感知城市文化的“空中庭院”。
從4月28日啟動至9月,“微風露臺計劃”覆蓋五一假期、暑期等黃金時段,聚焦北京中軸線及東城區“五大商圈”,推出四大主題產品矩陣,覆蓋酒店露臺、文創藝術空間、咖啡酒吧等多元場景。例如,紅橋市場的屋頂露臺因靠近天壇,成為“最佳日落打卡點”,其推出的祈年殿造型茶點與飲品,將建筑美學融入味覺體驗;前門大街附近一座百年老金店改造的露臺,則以掐絲琺瑯、香道體驗和茶文化為特色,讓游客在品茗中觸摸歷史的磚瓦。這些場景既保留了老城的肌理,又注入了新質內容,形成“可體驗、可感知”的文化消費生態。
“露臺+”模式:多元融合激發消費活力
“微風露臺,一場內心的萬物復蘇。”我很喜歡這次文旅活動的口號。“微風露臺計劃”的成功,得益于其“露臺+”的多元融合策略。
露臺+餐飲——如隆福1402咖啡館推出定制折扣套餐,將消費與觀景結合;露臺+藝術——觀壇藝術空間露臺舉辦AI共創故事活動,科技與人文交織;露臺+親子——1600平方米的屋頂空間劃分出種植體驗區,親子家庭可親手制作果蔬食品;露臺+歷史——百年建筑改造的茶文化空間,讓游客在點茶、壓茶餅中感受傳統技藝。
此外,“微風露臺計劃”還推出三大激勵機制:商家可通過策劃特色活動獲得補貼;消費者參與打卡評選可贏取獎勵;媒體矩陣則通過主題微影像、攻略海報擴大傳播。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既激活了企業創新,又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參與感。
“微風露臺計劃”的深層意義在于其對歷史風貌的保護性開發。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強調:“我們要在慢生活中找到快意,讓老城煥發新活力。”這種“微更新”模式避免了大規模改造的破壞性,轉而通過細節創新賦予空間新生命。正如城市規劃專家所言:“露臺經濟的本質,是將‘閑置的空中資源’轉化為‘流動的文化資本’。”
據悉,截至2025年5月,“微風露臺計劃”已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打卡。線上發起的“最佳露臺評選”活動,通過用戶上傳圖文、分享視角,進一步擴大了傳播半徑。而計劃的長期效應更值得關注:東城區后續將推出“隆福戶外戲劇匯”、國際青年戲劇節等活動,形成“戲劇生活圈”,推動文化展演與露臺空間的深度融合。
從數據看,參與商戶的客流量平均增長30%,部分露臺甚至需提前一周預約。這種熱度不僅拉動了餐飲、文創等消費,還帶動了周邊胡同游、非遺體驗等衍生業態。
“微風露臺計劃”不僅是一場消費升級行動,更是一次城市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構。它證明,老城更新無須顛覆傳統,而是可以通過輕盈的創意,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架起橋梁。當游客坐在露臺上,俯瞰中軸線的壯麗或凝視胡同的煙火,他們觸摸的不僅是磚瓦的溫度,更是這座城市對自身文化的珍視與創新。
未來,隨著更多露臺空間的加入與主題活動的延展,“微風露臺”或將成為中國城市文旅創新的標桿,為都市人提供隨處可見的詩意棲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