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 5 月 13 日電,在直播帶貨的風口浪潮下,眾多直播電商平臺上,標注 “海外直郵”“百年品牌” 的進口保健品成為消費者追捧的熱門商品。然而,中新健康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部分所謂的 “進口品牌” 實際上是精心包裝的 “假洋貨”,通過一系列套路收割消費者。
在 “借殼” 方面,商家使出渾身解數為本土生產的保健品披上 “跨境馬甲”。在某短視頻平臺 “XX 在加拿大” 的直播間里,自稱定居溫哥華的主播大力推薦 AGEYA 輔酶 Q10,聲稱這是英國國民品牌,暢銷三十余個國家,其官方海外旗艦店也以顯著字體標注 “英國百年品牌”。但記者搜索亞馬遜英國等海外購物平臺及多個商超網站,均未找到該品牌任何產品蹤跡。進一步查詢發現,該旗艦店經營商為私人有限公司,注冊地在中國香港,實際控制人為中國籍,且其商標在 2020 年才首次申請注冊。
同樣,DDZ 海外旗艦店宣稱產品德國原裝進口、暢銷全球 75 個國家地區,可 “DDZ” 搜索結果多顯示為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并非醫藥品牌,亞馬遜德國網站也無相關產品信息,而其商標實際是在美國注冊,擁有者成立于 2024 年,該公司還持有多個用于包裝成 “洋品牌” 的保健品商標。此前還有媒體揭露,部分企業專門在香港注冊有生產資質的公司,僅用于提供合法跨境手續,實際生產仍在當地工廠。此外,這些 “洋品牌” 還熱衷邀請外籍面孔主播帶貨,據多位 MCN 機構工作人員透露,進口保健品在直播電商平臺傭金高達 40%-45%,遠高于國產知名保健品的 25%-30%,甚至某白牌祛濕茶傭金可達 60%。更有服務跨境電商的機構宣稱提供 “一條龍服務”,支付 8000 元就能為白牌產品配備新西蘭公司資質、海外賬戶,還能聯系外籍主播帶貨,即便沒有工廠資料、海外銷售證明也能上架直播電商平臺的海外購。
宣傳環節,夸大功效和含量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多家 “跨境甄選” 直播間和 DDZ 海外旗艦店中,主播宣稱來自美國的水蛭素是血管的 “清道夫”,能解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問題,客服也稱 DDZ 水蛭素可預防心肌梗死、腦中風等疾病,且擁有三項國際權威檢查,安全無副作用,但所附 “FDA” 注冊證書圖片模糊不清。實際上,美國 FDA 對膳食補充劑先上市后監管,保健品功效和安全性未經充分驗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專家指出,保健品不能替代藥物治療疾病。為規避風險,主播們也有一套話術策略,在直播帶貨時,標題、主圖、詳情頁文案平淡,主要靠主播口頭夸大宣傳,且在 315 等特殊節點避免使用功效描述用語。在含量方面,以輔酶 Q10 產品為例,規定每日推薦食用量不得超過 50mg,可多款進口輔酶 Q10 保健品宣傳添加量高達 300mg / 粒。實際檢測中,某電商平臺購買的 “愛司盟還原型輔酶 Q10”,宣稱每粒含 300mg,經第三方檢測每粒實際含量約為 38mg。
為提升產品可信度,商家還通過 “保險認證” 和 “冠軍代言” 為產品 “鍍金”。直播電商平臺上,一些進口保健食品外包裝印有 “PICC 中國人民保險” 等字樣,主播聲稱產品質量由保險公司保證。但記者聯系保險代理商得知,僅需提供營業執照和產品名稱,花 3000 元 / 年就能獲得產品責任險認證,且該保險只是產品責任險,與質量無關,保單特別約定中,身故責任限額僅 5 萬元,人身傷害責任限額 1000 元,保險公司不承擔因產品未能治療疾病導致的損失。代言方面,記者以商家名義聯系 “冠軍” 代言中介公司,對方提供不同 “冠軍” 報價,從 3000 到 4000 元 / 兩年的普通 “冠軍”,到上萬元的奧運冠軍,且可全渠道使用代言人形象。記者僅用 AI 生成虛構女性保健品概念圖,未提交任何生產許可、質檢報告等文件,10 分鐘內就被告知通過審核,該中介提供的 “冠軍” 名單中,多數為少兒賽事、非正規商業賽事獲獎者,此外還有低門檻的祝福視頻套餐,五位 “冠軍” 錄制五條祝福視頻僅需 899 元。
撕下 “偽健康” 遮羞布,保健品不是智商稅收割機:當健康產業淪為 “假洋牌” 的包裝場、功效夸大的表演臺,本質是將消費者的健康焦慮異化為資本收割的工具。所謂 “百年品牌” 實為空殼注冊,“國際認證” 不過是模糊圖片,這種把健康當噱頭的行為,不僅是對消費者生命權的漠視,更是對整個行業公信力的系統性摧毀。健康產品不是快消品,任何建立在謊言上的繁榮,最終都將反噬行業根基。
健康產業的底線,容不得 “套路化” 踐踏:用 “洋面孔主播” 制造信任幻覺,借 “冠軍代言” 粉飾三無產品,這些套路化操作正在瓦解健康產業的核心價值 —— 生命健康容不得半點虛假。當企業將心思全用在營銷話術和資質造假上,就注定背離了守護健康的初心。健康產業從業者必須清醒認識到:消費者為健康買單的前提,是企業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摒棄 “包裝至上”,回歸 “生命至上”:在流量至上的時代,部分企業沉迷于 “跨境馬甲” 的華麗外衣,卻忘了健康產品的內核是科學與責任。真正的健康產業革命,應當是用硬核的研發實力替代浮夸的營銷套路,用透明的成分標注替代模糊的功效承諾,用專業的健康服務替代空洞的話術欺騙。唯有以生命價值為標尺,才能丈量出行業的真正高度。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無辜:從 “假洋貨” 泛濫到虛假宣傳成風,行業亂象的背后是整個產業鏈的集體失格。平臺的審核缺位、中介的推波助瀾、企業的利欲熏心,共同編織出傷害消費者的大網。健康產業要走出困局,亟需一場自我凈化的風暴 —— 每個從業者都必須直面靈魂拷問:當我們在販賣 “健康” 時,究竟在守護生命,還是在踐踏底線?
素材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