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直播帶貨風口下,多個直播電商平臺上宣稱“海外直郵”“百年品牌”的進口保健品備受追捧。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所謂“進口品牌”或為披著跨境馬甲的“假洋貨”,通過注冊空殼公司、虛構原產國背景、虛標成分含量、夸大醫療功效等連環套路收割消費者,并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外的主播”進行帶貨,使得這些“進口”保健品售價翻了幾倍。
據報道,此類產品多依賴直播間的“話術營銷”,主播常以“定居海外”的身份自居,配合外籍面孔或“洋主播”人設,營造“原裝進口”的信任感。同時,通過模糊產品分類(如將保健品偽裝成藥品)、虛構“國際權威認證”、展示模糊的FDA注冊圖等手段,誘導消費者相信其醫療功效。“假洋貨”亂象不僅暴露了直播電商生態的監管漏洞,也折射出跨境商品銷售鏈條中的灰色地帶。
在直播電商的商業模式下,主播的收入與銷售額緊密掛鉤,尤其是保健品等高利潤商品,傭金比例常高達銷售額的30%至50%。這意味著每成交一單,主播都能獲得可觀的分成。為了最大化收益,主播們會不遺余力地營造搶購氛圍,用夸張的表演和話術刺激消費者下單。高傭金不僅驅動了主播的激情推銷,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主播對產品質量的把控流于形式。
面對“假洋貨”陷阱,消費者需警惕三點:一是“進口”標簽不等于品質保證,許多國家的保健品監管標準與我國存在差異;二是“洋主播”“海外直郵”等營銷話術本質是商業包裝,需通過正規渠道核實產品來源;三是保健品不能替代藥物,任何宣稱“治療功效”的產品都涉嫌違規。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經過國內注冊備案的品牌,并通過權威渠道查詢產品成分和功效。
直播電商的繁榮不應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當“假洋貨”借跨境概念收割消費者,平臺需強化商家資質審核,監管部門需明確跨境商品的界定與責任邊界,而消費者則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捧“洋品牌”。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讓“假洋貨”無處遁形,重塑健康的消費環境。
上游新聞 牛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