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無論是忙碌還是休閑,好像一點也不開心?
這些人可能腦子像過山車一樣,一刻不停地打轉,他們睡不好,吃不香,刷手機也沒啥興趣,就是焦慮,一整天都在焦慮。
你以為他們是事情太多、壓力太大,其實真相沒那么復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總是盯著未來發呆,卻忽略了眼下的生活。
我有個叫阿夏的朋友,她是個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
按理說,年薪四十多萬,有房有車,感情也穩定,外人看她活得挺好,但她經常凌晨三點在朋友圈發“好焦慮,睡不著”。
她焦慮的事也特別瑣碎,有時候是擔心季度匯報講不好,會被老板穿小鞋;
有時候是怕35歲沒做到總監,以后會被邊緣;
有時候甚至是因為看到別人去日本玩了,而她最近沒時間休假,覺得自己好失敗。
他們不是被現實擊垮,而是被未來嚇倒
你問她,你現在真的有這些問題嗎?她會說:沒有,但我怕以后會有。
這就是問題的核心。
焦慮的人,往往不是被現實擊垮的,而是被自己腦子里虛構出來的未來拖垮的。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有個觀點很戳人心:“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把太多精力花在了本該如此的幻想上,而不是眼下如此的現實上?!?br/>
阿夏就是這樣的人。她腦子里有太多應該:我應該更優秀、應該早點升職、應該馬上買第二套房……可現實是,她已經做得很好了。
只是因為腦子跑得太遠,心卻跟不上,結果活得特別累。
我們可以理解為,這類人有一種“不健康的預支癥”。
他們總是在提前過未來的日子,用現在的情緒在替明天操心。
比如還沒辭職,就開始焦慮萬一失業怎么辦;還沒吵架,就開始腦補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還沒到月底,就開始為錢發愁。
他們的大腦是一個未雨綢繆24小時不停機的機器,一刻不停地在腦補最壞的結果。
這個習慣很要命,它不但榨干了你的精力,還偷走了你當下的快樂。
“災難性思維”讓我們白白痛苦
這種焦慮模式是有科學驗證的,它在心理學上叫做“災難性思維”。
這個模式的科學實驗是這樣的:工作人員請一群人寫下他們最焦慮的20件事,然后一年后再聯系他們,看看這些事發生了多少。
結果是:91% 的事情根本沒發生。而剩下那9%里,大多數也都被輕松解決了,根本沒有當初想象得那么可怕。
也就是說,焦慮其實大多數時候是白焦慮了。
著名演員胡歌當年出了車禍,臉上縫了100多針,那時候網上一堆人都說“他完了,演藝生涯估計懸了”。
但他自己卻沒讓焦慮控制人生,他反而利用那段時間讀書、反思,后來重返熒幕,演了《瑯琊榜》,徹底翻紅。
他說過一句話:“當你停下來不動時,不一定是退步,也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p>
很多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動就輸了,但人生不是賽車游戲,沒必要一直油門踩到底。慢一點,有時候也沒什么壞處。
可為什么我們會有這種“不動就是輸”的成見呢?
歸根結底,是我們太把“努力”這件事當回事了。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的就是“你不努力就會被淘汰”。
于是我們活得特別緊繃。哪怕已經過得挺好了,也不敢松口氣。
哪怕躺在床上,也會忍不住想:“我是不是還可以做點什么?”焦慮,其實是一種被過度上進逼出來的副作用。
把焦點從未來拉回當下,是解除焦慮的關鍵
那到底該怎么辦?是不是說我們都不要上進了?
不是的,先別焦慮,沒有不讓你上進,減輕焦慮需要做的是把注意力從結果挪到過程上來。
這里介紹一個比較專業的方法,叫“5分鐘沉浸法”。
當你覺得腦子開始瞎想、情緒開始上頭的時候,給自己五分鐘,只做一件很小的事。
泡一杯茶、收拾一個抽屜、擼擼貓,甚至就是靜靜地坐在陽臺吹風。不要做大事,不要試圖改變人生,就只是讓大腦緩一口氣。
你會發現,五分鐘之后,很多“天要塌了”的情緒,其實根本沒有那么嚴重。當你慢慢掌握了“5分鐘沉浸法”的秘訣,也許就不那么焦慮了。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過一句很樸素的話:“能把今天過好的人,才是真的高手。”
所以永遠不是你想得多,焦慮多,你就更上進。
能把注意力放在現在,踏踏實實過日子,不讓自己被未來綁架的能力,是一種稀缺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