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場直播中,理想汽車董事長、CEO李想回應了理想汽車兩萬元的預算都要其審批的話題。
據每日經濟新聞5月14日報道,李想稱:“因為我也經常跟團隊講一個問題,你可能無意中多花了1元錢,但它如果出了問題,你還需要拿5元錢去補掉這1元錢的漏洞。這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問題和效率的損失,所以這方面一直卡得很嚴。”理想汽車在業內一直有著“摳廠”的名號,而李想本人也將此當作是企業的一種優勢。
此前理想創始人李想“年薪”6.39億元沖上熱搜。
理想汽車官方回應稱,這個說法不準確,李想年薪為266.5萬元,剩余部分為退休計劃供款、股權激勵等。
據澎湃新聞梳理,李想6.39億元的“年薪”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266.5萬元的年薪,另一部分是因公司在2024年達到交付50萬輛的目標而觸發的期權激勵,產生超6.36億元的激勵費用。
李想的高年薪“傳聞”并沒有在資本市場引發震蕩,理想汽車近期股價上漲明顯,2025年至今(5月13日收盤)美股漲幅15.5%,港股漲幅17%。進入5月,理想股價迎來一波連漲,美股漲幅15.5%,港股漲幅14%,也就是說理想2025年以來的股價漲幅幾乎都是5月以來的上漲。
李想曝出天價年薪的情況下,理想依然被資本市場看好,根源還是理想出色的業績表現。
業績“冠絕”新勢力
理想汽車2024年全年銷量為?500508輛?,同比增長33%,成為中國首個年銷量突破50萬輛的新勢力品牌,并超額完成年度銷量目標。領先第二名鴻蒙智行44.5萬輛和第三名零跑汽車29.37萬輛。盡管理想年度銷量目標完成率為100.1%,僅略微超額完成,卻成為少數幾家完成目標任務的車企,截至2024年底,理想汽車的歷史累計交付量達到113.39萬輛。
作為對比,曾經的新勢力一哥蔚來在2024年銷量為221970輛,同比增長38.7%,創下年度交付新高,卻不及理想銷量的一半。小鵬2024年銷量為19萬輛,理想的銷量超過蔚來和小鵬的銷量之和。
從銷量目標完成度來看,蔚來2024年的銷量目標為23萬輛,最終目標完成率為96.5%。小鵬2024年銷量目標為28萬輛,最終目標完成率不足70%,理想成為“蔚小理”三家唯一一家完成銷量目標的車企。
從2025年前4個月的表現來看,理想的銷量目標完成率不盡如人意。根據中汽數研發布2025年1至4月份造車新勢力的銷量數據,理想銷量前4月銷量為12.7萬輛,而理想2025年的銷量目標為70萬輛,4月底年度完成率為18.1%。2025年銷量目標44萬輛的蔚來,前4個月銷量6.6萬輛,僅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5%。小鵬前四個月銷量不俗,1-4月銷量為12.9萬輛,同比增長了313.5%,目標完成率為36.9%,是年度目標完成率最高的一家。以此計算,蔚來和理想年度目標完成難度較大,小鵬則有望完成年度目標。
2024年理想營收1445億元,為“蔚小理”三家最高,甚至比蔚來和小鵬營收之和還高出379億元。理想也是“蔚小理”唯一盈利的一家,2024年凈利潤80.32億元,雖然凈利潤同比下滑31.37%,依然保持盈利。而蔚來的虧損擴大至226.6億元,連續兩年凈虧損超過200億元。小鵬虧損57.9億元,相比上一年凈虧損103.8億元收窄明顯。
從2024年“蔚小理”的市場表現來看,理想MEGA表現未達預期,理想因其市場表現不佳一度下調了年度目標任務至38萬輛,但整體上看,理想的優勢依然明顯,在“蔚小理”三家無論是營收還是銷量都遙遙領先,其毛利率和凈利率在一眾車企中也穩居頭部,甚至毛利率超過了特斯拉和比亞迪。
業績表現出色,讓理想成為“蔚小理”三家市值最高的車企,截至5月13日收盤,理想美股市值299.3億美元,同期蔚來市值93.3億美元,小鵬市值197.7億美元。理想的市值同樣高于蔚來和小鵬之和。
造車新勢力年薪哪家強?
理想財報顯示(如下圖),李想薪金津貼和實物福利為266.5萬元,股份支付薪酬費用為6.36億元,退休金計劃供款16萬元,薪酬總額為6.39億元。執行董事兼總裁馬東輝年薪4027.4萬元,CFO李鐵年薪為3916萬元。盡管理想官方回應稱李想真實年薪為266.5萬元,但界面新聞等官方媒體依然認為其年薪為6.39億元。
界面新聞在5月6日發文稱“李想去年薪酬6.4億元,居中國車企高管之首。”并對比了蔚小理三家創始人的薪酬,何小鵬2024年薪酬不足170萬,蔚來沒有披露李斌的薪酬,但李斌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年薪不足百萬。即便李想沒有算上股權激勵薪酬,266.5萬的年薪在造車新勢力中也位居第一。
BT財經統計了一下已經披露年報和薪酬的車企中,李想的“年薪”依然斷檔領先。作為新能源車企中唯二盈利的車企,大家自然會拿另一家盈利的比亞迪作對比。2024年比亞迪的年薪為765萬元。
2024年比亞迪銷量427萬輛,是理想的8倍有余。7771億元的營收是理想的5.4倍,402.5億元的凈利潤是理想的5倍。其1.12萬億元的市值約是理想的5.2倍。李想是理想的創始人,同樣王傳福也是比亞迪的創始人,如今李想的年薪卻是王傳福84倍。而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的年薪只有568.56萬元,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年薪更是低至37.6萬元,長安汽車掌門人朱華榮年薪也僅為225.7萬元。
太平洋汽車對2024年國內車企高管的年薪做過詳細統計,雖然在李想的年薪下面有括號的備注6.36億元的股權激勵,卻依然將其年薪計算為6.39億元。2024年車企高管年薪過千萬的有11位(小鵬沒有披露王鳳英的年薪,但從2021年王鳳英在長城年薪551萬元來看,現在王鳳英年薪大概率超過千萬),主要集中在理想、零跑、比亞迪和吉利四家。其中理想年薪過千萬的有3位,零跑2位、比亞迪3位和吉利3位。年薪超過3000萬元的有5位,理想三位高管都超過3000萬元。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李想是4家囊括年薪過千萬的車企中唯一一個年薪大幅領先其他高管的創始人,李想的“年薪”是公司年薪第二高的總裁馬東輝的16倍,而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的年薪甚至不到副總裁李柯1689萬元年薪的一半,僅為李珂的45%。吉利創始人李書福的年薪更是不及公司第二高薪桂生悅3201萬元的零頭。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年薪811.9萬元,僅為第二高薪金宇峰3197.4萬年薪的1/4。
投資人史保剛表示,普通投資者對年薪的如何構成并不十分了解,只關注高管的年薪如何,是否會出現“高薪低能”,不管薪酬結構如何變化,高管從公司拿到的最終酬勞一般都被視為“年薪”。理想業績表現出色,高管高年薪也不是不能接受。
股權激勵的利與弊
理想對李想的年薪回應是6.36億元為股權激勵。理想在2024年銷量超過50萬輛,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成為新勢力的銷冠。由此李想觸發了“里程碑式激勵”條款,產生了6億以上的股權激勵費用。
年銷量50萬輛對應的1800萬股獎勵,這些股權激勵約6.39億元,這些屬于美股上市公司(美國會計準則)必須記賬的費用,并不是李想的實際“年薪”。理想方面回應稱,李想如果想拿到這1800萬股獎勵,除需要完成公司設定的銷量目標外,還需要額外支付29.26美元/ADS。也就是說銷量完成50萬輛只是理想拿到股權激勵的條件之一,另外一個條件是股價要高于29.26美元,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以5月13日收盤價27.96美元計算,李想需個人補上每股1.3美元的差價,總計約2340萬美元,約合1.69億元。
理想期權激勵方案發布于2021年,本意是激勵李想帶領理想汽車實現300萬輛/年交付的長期挑戰目標,2020年理想銷量為3.26萬輛,完成300萬輛幾乎是100倍的增長,這也是“史上最具誘惑、最具挑戰”的CEO股權激勵條款。
有網友認為即便李想支付公司1.69億元,也能拿到4.7億元,依然是國內所有車企高管中年薪最高的一位。
股權激勵在眾多車企中并不罕見,吉利汽車三位年薪過千萬的高管,其年薪主要構成也是來自股權激勵,其中安聰慧2537萬的年薪中有2536.1萬元來自股權激勵,桂生悅3201萬元的年薪中有2578.6萬元來自股權激勵,李東輝1967萬元的年薪中1966萬元來自股權激勵。零跑汽車也幾乎類似,曹力2242萬元的年薪中,股權激勵高達1940萬元,金宇峰3197萬元的年薪中有2894萬元來自股權激勵。
對于車企的高股權激勵,汽車媒體人張智勇表示是各有利弊。通過股權激勵將高管、核心技術人員與企業綁定,弱化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分歧,形成共同發展目標。例如造車新勢力通過股權激勵將研發團隊與企業發展深度綁定,加速技術突破。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高,股權激勵可替代部分現金薪酬,幫助車企在擴張期優化資金分配。“但高股權激勵同樣存在弊端,大規模股權激勵直接增加企業成本,稀釋原有股東權益,可能引發二級市場負面反應,同時可能導致部分高管為拿到股權激勵而對業績注水。部分新能源車企的價格戰,和這也有一定關系。”
公開數據顯示,225位車企高管的平均在職時間為3.01年,甚至有部分車企高管的平均在職時間為1.14年。說明車企高管的流動性極大。車企高管雖然普遍年薪很高,但是很難在一家工作很久,這是行業公開的秘密,車企營銷類高管的平均在職時間低于3年,在職期間為了完成考核拿到高股權激勵,往往采取激進的銷售策略,比如打折促銷、降價銷售,長期來看,對車企本身是有害的,降價太多損害品牌價值,這樣會吞噬車企的利潤。
“部分高管可能為提高行權期內的股價而犧牲長期戰略投入,例如過度追求銷量增長而壓縮研發費用,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史保剛認為高股權激勵對車企來說是把雙刃劍,用不好的話會對企業造成傷害。
高股權激勵短期內能緩解車企的資金壓力,吸引高端技術人才,建立利益共同體,但也同樣具備較高風險,除了容易引發高管流動之外,其股權激勵涉及競業限制條款、行權條件等復雜協議,若設計不當易引發法律糾紛。
對車企這種重資產的行業來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產品力和技術力,以及對消費者的關懷,這才是車企的長久競爭力。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無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