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企業。雖然報道中沒有透露具體約談問題,但從“合法規范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等公開表述中,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要為此前混亂的“外賣大戰”糾偏立規。從長遠看,這是為市場健康發展著想,有利于消費者、商家和騎手三方。
但到了社交媒體上一些人的嘴里,卻變成“要動我的奶茶補貼”。這樣的想法并不難理解,“價格戰”是各類平臺搶占市場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外賣平臺也不例外。5元兩杯的奶茶、15元的酸菜魚、25元的火鍋套餐……平臺低價競爭短期內的確造福了廣大消費者,但明眼人一看就能發現,這樣的價格別說人力成本、店面租金,即便食物原料成本都未必能覆蓋——誰會做虧本買賣呢?
平臺顯然不會。各大平臺大舉燒錢補貼,目的簡單直接,就是要搶占市場。價格戰這樣違反基本商業邏輯的做法并不具備可持續性,最終結果要么一地雞毛,要么一家獨大。無論哪種結果,對看似從平臺獲得福利的消費者而言都沒有任何好處:要么隨著平臺偃旗息鼓,無法享受相應的外賣服務;要么只能選擇勝出平臺,聽憑對方定價規則。這樣的惡性競爭,此前在網約車、共享單車領域都曾發生過,不少消費者不僅押金一直無法追回,還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
平臺打價格戰,往往還裹挾商家和供應鏈入局,以轉嫁高昂的補貼成本,這很容易讓相關企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在平臺以低價為考量來推行相關策略時,商家就不得不壓縮成本來獲取流量和排名,長此以往只能不斷降低質量、減少數量,甚至承受不了高昂成本不得已關門大吉,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而看似薅到羊毛的消費者,最終會發現消費品質大幅下降,即便花同樣的價格,到手的奶茶也不再像過去那么香了。
比起薅一時跌破成本的超低格羊毛,我們更期待不同平臺良性競爭,充分發揮平臺應有價值,通過大數據對產業鏈整體賦能、降本增效,不同平臺也能凸顯各自優勢形成平臺個性,讓消費者更長久地享受比價的實惠和個性化的選擇。
除了卷價格,這一輪外賣大戰還首次將以騎手收入、社會保障等社會議題為內容的品牌商譽納入競爭范疇。外賣平臺或許只是手機上厘米見方的抽象圖標,平臺的外賣騎手們卻是與消費者面對面的具體個人。外賣騎手的勞動收入、工作強度、社會保障不僅事關從業者的切身利益,也是外賣平臺構建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
然而看似對從業者有利、消費者也十分關注的社會議題,卻在外賣大戰中成了一些平臺間“互嗆”的口水戰,大家各執一詞,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而模糊了這些議題應有的價值。應該看到,作為近年來涌現出的新興行業勞動者,外賣騎手的勞動權益、社會保障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即便不少人認為給騎手全員繳納“五險一金”天經地義,但現實中一些騎手卻寧愿“折現”。要解決這一問題,經濟、法律、社會等多方面仍存在不小困難,絕不是簡單喊兩句口號就能解決,更不應該用真假難辨的信息相互攻擊。事實上,這樣的“互嗆”并不會為平臺聲譽添彩,兩家相互抨擊的企業次日股價同步下跌就是佐證。
要真正建立品牌商譽,外賣平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調整算法,設計不同時段合理的差異化收益,減少外賣騎手低質競爭;又比如精確路線設計,讓每一單送達時間更合理,既確保送達效率又降低外賣騎手工作強度……任何實際行動都比挑動情緒、制造對立的喊話更有意義。
如今的平臺競爭,不該一再重復“更快更便宜”的目標,而是要構建起一個商戶有利潤、騎手有保障、用戶有信任、社會有受益的可持續生態,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此次監管部門約談平臺企業,更為重要的意義是為行業發展點明方向。這場“外賣大戰”,可以打出行業生態升級的破局之戰、產業價值革新的典范之戰、社會責任落地的創新之戰。
原標題:《外賣平臺被約談,我的奶茶補貼要被砍?》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簡工博 謝飛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