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消息】宇宙的終結,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終極命運”。然而,來自荷蘭的一組科學家近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或許讓這一切顯得不再那么遙遠——至少在宇宙尺度上是這樣。
根據發表在《宇宙學與天體粒子物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宇宙的最終消亡或許會在10的78次方年之內發生。這一數字聽起來依然難以想象,畢竟它遠遠超過地球存在的時間。但相比此前普遍認為的10的1100次方年的熱寂時間,新計算結果相當于將宇宙“壽命”提前了無數倍。
這項推論源于對霍金輻射理論的新理解。1975年,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并非完全“黑”,它們會通過量子效應緩慢釋放粒子并最終蒸發。但新研究進一步指出,這種輻射并非黑洞專屬——中子星、白矮星,甚至像月球或人體這樣的天體或物體,也可能以類似機制逐漸“蒸發”。
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密度,而非單純的引力。研究人員發現,宇宙中的物質無論多么堅固,最終都會因量子效應逐漸消解。白矮星等致密天體預計將在10的78次方年內消失,而令人驚訝的是,中子星和恒星級黑洞的“壽命”竟然相差無幾。科學家解釋稱,黑洞沒有實體表面,因此會重新吸收部分輻射,反而使其衰減速度減緩。
雖然一具人類身體完全蒸發需要10的90次方年,我們不太可能親眼見證這些過程,但這項研究卻對我們對時間、熵與宇宙命運的理解提出了重大挑戰。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宇宙終結的時間比我們預想中更早,那我們關于宇宙結構、命運乃至起源的理論是否也需重新思考?
當然,這一切距離現實生活依然遙遠無比。宇宙終結的鐘聲即使真的響起,也是在數萬億年之后。但正如研究者所言,宇宙的終結并非轟然倒塌的劇烈一刻,而是遵循自然法則的無聲消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