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梁實大叔又要參加高考的消息,這心里突然有點感慨——這位59歲的大叔,從16歲第一次走進考場算起,今年已經是第29次高考了。
好多人都說他“執念太深”,但是你要是了解了他的故事,可能會覺得這事兒還挺有意思的。
從木材廠工人到百萬富翁
梁實是1967年生人,老家在四川仁壽縣的一個小鄉鎮。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家里五個娃,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勝在書香氛圍濃。
小時候他最愛看母親訂的《紅領巾》雜志,捧著書能窩在屋檐下看一下午。那時候他就覺得,考上大學應該是件特別牛的事兒,尤其是像四川大學這種響當當的名校,光是想想都帶勁兒。
16歲那年,梁實第一次參加高考,毫無意外地落榜了。接下來三年,他年年考年年敗,最后心灰意冷去讀了技校。可只讀了半年,他就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干脆跑回家跟著親戚學做生意。
1991年,他進了內江一家木材公司,本以為這輩子就端穩了“鐵飯碗”,沒想到兩年后廠子倒閉了,他揣著43塊錢就去了成都闖天下。
你還真別小看這位“落榜生”,人家搞起生意來那叫一個厲害。向親戚借了8萬塊錢開建材鋪子,起早貪黑跑客戶,從搬磚拉貨的體力活到跟人談合同的腦力活,全靠自己琢磨。
1998年,他在雙流白家鎮建起了建材廠,老婆在富森美家居開門市,兩口子一個抓生產一個抓銷售,生意越做越大。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梁實已經是年入百萬的老板了,開著私家車在成都街頭晃悠,妥妥的“成功人士”人設。
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白天在工廠里指揮生產、晚上在酒桌上談生意的老板,心里藏著個“不務正業”的夢想——每年一到高考季,他就跟換了個人似的,推掉應酬、關了手機,窩在書房里啃課本。
從“父子同考”到“改考文科”
梁實的高考路,比電視劇還熱鬧。
2011年,他干了件狠事——和兒子一起走進考場。那時候兒子讀高三,他比兒子還緊張,每天跟在屁股后面問“這個知識點背了沒”,結果爺倆兒互相打氣,成了考場外的風景線。雖說最后兒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他依舊落榜,但這事兒被媒體報道后,他徹底成了網紅考生。
要說他最拼的一次,還得是2016年。那年他考了453分,首次達到二本線,周圍人都勸他“差不多得了,挑個學校讀吧”,可他偏不:“我要上一本,要去川大”!
為了這個目標,他甚至把生意交給老婆打理,自己租了間小房子,過上了三點一線的備考生活。早上五點半起來背單詞,晚上十二點還在刷數學題。
但是現實總愛開玩笑。2021年,他的理科成績只有403分,看著越來越高的分數線,他突然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轉文科。
那年他已經54歲,重新拿起歷史、政治課本,對著那些需要背誦的知識點直發愁。
從“非川大不可”到“有學上就行”
這么多年考下來,梁實的成績早就成了網友們的“高考彩蛋”。
有人統計過,他公開的分數加起來都快破萬了,調侃他是“高考得分王”。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次查分后的那種失落——2018年考了469分,那是他分數最高的一次,離川大的分數線還差著一大截;2024年文科446分,連二本線都沒夠著。看著試卷上的紅叉叉,他也動搖過:“是不是真的該放棄了”?
但今年,他突然想通了。
接受采訪時他說:“川大還是想去,但要是實在考不上,上個好點的本科也行”。
這話聽著像妥協,其實是跟自己和解了。
這么多年,他不是不知道考大學難,只是心里那口氣始終沒咽下去——小時候家里窮,沒條件復讀;年輕的時候忙著賺錢,沒時間備考;等日子好過了,又覺得不能帶著遺憾變老。
如今快60歲了,他才明白,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執著過、努力過,就已經夠了。
現在的梁實,每天還是會抽出時間看書,但不再像以前那樣“拼命三郎”。早上起來打打太極,下午去建材廠轉轉,偶爾跟老朋友們喝喝茶,聊聊當年考場上的糗事。
說實話,我挺佩服梁實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一個夢想堅持30多年,更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搞錢和追夢之間找到平衡。
他的故事里沒有逆襲、沒有雞湯,有的只是一個普通人對理想的偏執和對生活的熱愛。
今年6月,梁實又要走進考場了。這一次,不管成績如何,他都已經贏了——贏給那些說“年紀大了就該認命”的人,也贏給那個30多年前在考場外偷偷掉眼淚的少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