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東北部,德陽靜臥千年,作為四川省的重要地級市,德陽這座城市不僅是現代工業的搖籃,更是一座鐫刻著歷史年輪的文化名城。歲月在此沉淀出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其中最值得探訪的,當屬被譽為“蜀漢文化活化石”的白馬關。
若說四川德陽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卷,白馬關便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它坐落于德陽市羅江區,自古便是商賈往來的物資集散地、兵家必爭的戰略要沖,更是劍南蜀道上五關的終章,默默見證著三國蜀漢政權半個世紀的興衰沉浮。如今,這座承載著千年風云的關隘,不僅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地位不言而喻。
初訪白馬關,踏上那條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古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絕唱仿佛化作眼前實景。這條承載著無數故事的“金牛道”,因“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古老傳說得名,自中原蜿蜒至西南,而白馬關,正是守護蜀地的最后一道天險。
“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云,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它成為拱衛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駐足,留下傳世詩篇,清代羅江才子李調元一句“江鎖雙龍合,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更是將白馬關的險峻與重要刻畫得入木三分。
白馬關的傳奇,還藏在它三易其名的歷史變遷中。東漢時期,它因毗鄰古綿竹城而得名“綿竹關”;唐代時,因關樓立于鹿頭山,改稱“鹿頭關”;直至公元907年,后蜀政權建立,王建借漢高祖白馬過此地、龐統與劉備換馬的典故,賦予它“白馬關”這個沿用至今的名字。
踏入關隘深處,人文古跡星羅棋布。其中,“龐統祠墓”堪稱瑰寶——這是四川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國蜀漢遺跡,也是全國唯一為紀念龐統而建的專祠。
祠堂與墓冢靜立在白馬雄關之巔,掩映于蒼翠古柏間,歷經千年風霜仍莊嚴肅穆,訴說著“鳳雛”龐統隕落落鳳坡的悲壯往事。此外,掛鏡臺、鳳雛碑廊等景點,也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每一塊磚石、每一方碑文,都在講述著三國時期的風云變幻。
在德陽文旅版圖中,素有“南有廣漢三星堆,北有羅江白馬關”之說,足見其與三星堆并肩的重要地位。然而,與三星堆游人如織的盛況相比,白馬關卻保持著一份難得的靜謐,宛如一顆被歲月塵封的明珠,靜待有緣人前來探尋。
如果你有機會踏上四川德陽的土地,錯過白馬關這處融合自然風光與歷史底蘊的寶藏之地,無疑是一場遺憾。不妨放慢腳步,在白馬關的古道上,聆聽歷史的回響,感受四川德陽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你想不想來看一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