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
全文3169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 者 | C媽 來 源 : 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周末跟朋友閑聊,她義憤填膺地說,周一她要去學校幫孩子找回場子。
我們問她啥情況?
她:“班里的一個同學扇了孩子一巴掌,從小到大我都沒舍得打過孩子,怎么能被別人打,還是打的臉?”
我:“也許是同學之間的打鬧呢?尤其是小男孩玩起來真的沒輕沒重,還是問清楚比較好”。
如果倆人只是偶然發生的身體上的沖突,我覺得不用盲目介入。完全可以交給孩子自己解決。
為什么我這么說?
PART.1
過早喪失社交鍛煉機會,也是巨大隱患
我發現,現在的孩子都普遍缺乏一種能力,就是解決「良性沖突」的能力。
什么是「良性沖突」?
就是日常的小摩擦。
比如說,同學間起外號,玩急眼了誰打了誰一下,推了誰一下,對方沒有明顯的惡意,也不涉及到霸凌的程度。
孩子們的反應,真是讓人捉急,基本就兩個極端。
第一種是"暴龍獸"模式:
同學不小心碰了一下,立刻進入戰斗狀態,"嗷"的一聲就撲上去了。很小的一件事兒可能最后打起來,場面瞬間失控;你占理最后也成了你無理。
第二種是"Hello Kitty"模式:
被人推了心里委屈一聲不吭,默默躲到墻角畫圈圈。結果欺負人的同學覺得好玩,天天來推一下,最后演變成"每日一推"的保留節目。孩子感覺在學校總被欺負,還覺得同學們都冷漠不幫他。
其實,這兩種,都是典型的缺乏處理良性社交沖突能力。
面對這類問題,很多家長也容易反應過度,覺得自家孩子被欺負了,必須跑到學校、找老師、找對方家長等等。
保護孩子當然沒錯,但過度的保護,就像防毒面具,戴著確實安全,但會讓孩子錯過成長所需要的新鮮空氣。
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知乎上就曾經有一個真實案例:
一位單親媽媽,女兒讀3年級。
因為是早產兒,女兒偏瘦小,加之發帖的媽媽小時候遭遇過校園霸凌,所以對女兒的的社交格外警惕。
每天囑咐娃有人欺負你告老師!
孩子也是這么做的,剛開始還一切順利,3年級以后,女兒說每次跟老師反應,老師都比較敷衍,感覺老師不太喜歡自己。
老師不給結局,媽媽就直接殺到學校。替女兒討說法,讓對方道歉。
本以為自己的強勢介入,可以換來女兒在學校的安然無憂。
沒想到,女兒越來越被孤立,班里沒人愿跟她玩,大家都離她遠遠的。跟老師反應老師也不管,或者說管不了。
發帖問大家怎么辦?
有人提議孩子被欺負父母必須撐腰,直接找對方家長,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
有人提議帶孩子鍛煉身體,增強力量,然后打回去;
還有提議轉學換個環境好點的學校。
雖然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卻都是治標不治本,并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被欺負”這件事。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
因為這不符合兒童社交中的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就是說,群體就是一個叢林。
每個孩子在加入一個群體時,都會被賦予一個角色,
可能是像虎狼一樣兇殘,或像長頸鹿一樣明哲保身,或像綿羊一樣被欺凌。
這聽上去很殘酷,但現實又的確如此。
想要在集體中生活,就必須要遵循群體的規則。
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但最好不要介入外力。
因為一旦靠外部力量解決了,比如找老師或叫家長來幫忙,
偶爾一次兩次可以,但次數多了,就不一樣了。
孩子就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群體就會排擠他。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開始。
當然,沒說家長出面幫孩子解決不對。
但很多事并不是正確就要做。
非必要,不采取群體以外的力量。
社交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到社交中來。
很多人對小學生的社交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孩子成為那個群體中的虎狼、獅子(指揮者、上位者),但事實上,孩子只需要不成為群體中那個最容易被欺負的綿羊,就足以。
良性沖突,恰恰就是拿來給娃練手的!
處理好了,孩子根本到不了被霸凌那一步!
PART.2
如何提高娃的社交技能?
(注:本篇僅僅討論良性沖突,嚴重的社交霸凌,父母一定是要撐腰的)
應對任何沖突,都是應該像上臺階一樣,分步的。
你不能毫無反應,任由別人欺負,也不能一上來就放大招。
一步、兩步、三步、四步、五步,按照順序來~
舉個例子:
比如在學校遇到同學給自己起外號,或者被別人推搡了。
第一步:堅定地告訴對方:
“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你這樣很不禮貌”
“你這樣推我很危險,不可以這樣做!”
“你再扇我巴掌,我也會揍你的”。
一般來講,對方聽到這樣嚴肅的警告,會意識到自己侵犯到了你,就不會再隨意開玩笑或者推搡。
到這兒,50%的問題都能解決掉。
如果對方依舊不聽,還有下一次。
第二步:反擊
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來制定反擊的策略,你可以也給對方起個外號。
他說你,你也說他。
來呀,互相傷害呀。
用魔法打敗魔法。
他喊你大笨豬,你就說“你叫大笨豬啊,自報家門也不知道聲音大點”
或者裝聽不見,讓他聲音大點。
等對方繼續說后,你還說“沒吃飯嘛,聲音這么小”
只要肯反擊,一來二去,基本上對方就知道你不是好拿捏的了,也就不會再隨便招惹你。
到這兒,80%的問題都能解決掉。
如果對方還不聽,繼續招惹你,那就第3步。
找班上的紀律委員、班長、學習委員,甭管是誰,只要管紀律的都行,也可以叫上同桌、玩得好的同學。
先跟他們說,誰誰給我取外號,違反咱班級紀律,影響咱班氛圍。
學會運用群眾的力量。把班委和朋友都叫過去找他。
小學生一般哪見過這陣仗?
到這一步,90%的問題就能解決。
而且孩子還獲得了班上其他同學的支持,別人不再是吃瓜群眾,變成了伸張正義的熱心市民。
娃就不可能變成孤立無援的沉默的羔羊。
問題還沒解決怎么辦?
咱繼續往下走,到第四步,就該找老師解決了。
告狀也是有技巧的,分享給大家一個萬能告狀句式,大家一定要提前交給孩子:
事實+感受+訴求。
比如,XX剛才在樓道推了我,把我推倒了(事實),我的腿都嗑疼了(感受),我想要讓他道歉,保證以后再也不推我了(訴求);
XX沒跟我說就拿走了我的鉛筆,我跟他要,他也不還給我(事實),我很生氣(感受),我想讓他還給我并跟我道歉(訴求)。
娃這么一說,比偵探片陳述還完整。
事兒說明白了,連解決方案都提供了,老師也不會嫌你煩,很大概率會批準你的訴求。
到這一步還沒解決的,一定極少,也一定是大事兒了!
最后一步,讓爸爸媽媽去溝通解決。
我們要教給孩子這種不斷升級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不是說,一有矛盾,甭管多大的事就只知道告老師,找家長。
或者家長一聽孩子被”欺負”了,就忍不了了,沖到學校要給孩子討回公道。
次數多了,老師也容易煩,就像前邊貼吧里的那位單親媽媽,以后遇到真正重要的事,就可能出現“狼來了”效應。
班級也是一個小群體,你家娃的表現,同學都是看在眼里的。
一旦孩子被同學判定為事精、告狀精,那其他家長和孩子都會下意識遠離的,反而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
所以啊,打鐵還需自身硬。
大事,咱家長該上上,但對于孩子間的一些小沖突,還是盡量交由孩子自己去解決。
孩子需要學會逐步升級處理良性沖突的能力。這樣才能既合理地解決,也可以讓欺負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扼殺在搖籃里。
好了,這個1、2、3、4、5的方法,晚上回家就教給孩子吧?
*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注:本文圖片來自于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添加教育助理個人微信號( yanzhijiasuo )為好友,備注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