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越來越有意思了,“指鹿為馬”的荒誕事件竟然在真實上演。就是比如美方跟我們的關稅談判,本來是他們頂不住了找著談判,結果卻被吹成特朗普重大勝利。
印度更有意思,明明戰場上失利、主動停戰了,竟然被莫迪政府說成史詩級勝利,開始了10天勝利慶祝狂歡。與此同時,印度造芯再遭重創,100億補貼也花不出去!
近幾年,全球各地都意識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尤其是美方直接干涉全球半導體,屢屢對我們加碼芯片限制,讓各方更加重視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紛紛拿出巨額資金補貼。
首先是美方,發現本土芯片制造產能由曾經的占全球37%,下滑到了10%,于是出臺芯片法案,拿出527億美元補貼。緊接著歐洲也出臺法案,拿出430億歐元補貼。
很快,日本、韓國等國也紛紛表態,將大舉補貼芯片產業。這時候,印度也坐不住了。
其實早在2021年底,為了推動本土芯片制造產業的發展,印度就公布了一項約100億美元的半導體激勵計劃,跟日本補貼比例差不多,最高可獲得項目成本50%獎勵。
按正常來講,印度的補貼比例還不小。日本用過樣的補貼政策,邀請到了臺積電赴日投資投資建廠,不僅先建了一個成熟制程晶圓廠,還計劃再建一個更先進的晶圓廠。
然而,在印度多次向臺積電發出建廠邀請后,臺積電根本不回應,拒絕去印度建廠。
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制造巨頭,當然很有底氣拒絕印度方面的邀請,一方面以臺積電的實力,自然有很多國家發出建廠邀請,而臺積電也僅僅答應了去美、歐、日三地。
另一方面臺積電也要考慮在當地建廠合不合適,去美建廠雖然是迫于壓力,但美企客戶的需求很大,去歐洲建廠是看中了當地汽車產業,去日本因為設備、材料有優勢。
而印度方面呢,別說沒有任何的半導體產業基礎,一直以來還有“外企墳場”之稱。
在這種情況下,臺積電當然不會選擇去印度建廠。不過,印度這100億美元也吸引了多個半導體制造項目申請,但最后所有申請補貼的建廠項目都無限期推遲或取消。
原因就是印度提出的相關技術要求和補貼標準過高,結果100億美元補貼沒花出去。
直到2023年上半年,印度重啟了100億美元的半導體補貼計劃,這一次印度修改了相關技術要求和補貼標準,將補貼申請的時間窗口由之前45天放寬到2024年底前。
這一修改,讓企業們覺得補貼申請相對容易了,于是又有不少企業啟動印度半導體項目建設。據印度政府方面公開數據,該項補貼政策吸引了約18個芯片制造相關項目。
其中就有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當時宣布與印度Vedanta集團合資建設28nm的12英寸晶圓廠。結果鴻海嘗到了印度合作建廠的滋味,一年后宣布退出芯片建廠合作。
由于印度方面百般挑剔,他們不僅沒有申請到任何資金補貼,鴻海為此還損失了不少。
正是這樣的遭遇,讓很多在印度計劃的芯片制造項目大都沒有成功啟動。外來企業指望不上,那就只能靠印度本土企業了,但似乎也指望不上,近日兩大項目宣布停止。
其一是印度軟件公司 Zoho投資的7億美元半導體晶圓廠計劃,近日宣布放棄推進。
其二是印度大型工業集團Adani,原計劃與以色列芯片制造商高塔半導體共同投資100億美元建一座晶圓廠,分兩期進行建設,但近日經過內部評估后,宣布暫停計劃。
外來企業的半導體投資計劃因為印度補貼申請的刁難陸續放棄,導致100億美元補貼花不出去。本土企業的半導體項目又陸續放棄,給印度本土芯片制造帶來了重創。
對此,有外媒直接評價道,這下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可以偷著樂了,幸虧早早退出了跟印度企業的合作,不然的話可能虧得更多,印度別說賺不到錢,賺到也帶不走。
我們不少國產手機廠商就在印度吃了不少虧,接下來富士康組裝廠大概率也會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