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河北滄州中捷產業園區種植的2.06萬畝旱堿麥良種已進入灌漿期,再有20多天即可收獲,目前正處在田間管理的關鍵節點。連日來,旱堿麥育種科技人員穿梭在旱堿麥育種基地,指導種植戶科學增強小麥的抗逆性,為顆粒歸倉打下基礎。
中捷產業園區的一片旱堿麥良種長勢良好 攝影 傅新春
中捷農科所育種專家張衛軍(右)指導農民檢查旱堿麥根系情況 攝影 傅新春
旱堿麥良種是保障鹽堿地小麥豐產的重要條件之一,滄州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是旱堿麥良種的重要育種基地,40多年來先后育成“冀麥32”“捷麥19”“捷麥20”3個旱堿麥良種。其中,“捷麥19”已成為專門為鹽堿地旱作雨養種植環境量身打造的旱堿麥品種,在滄州運河以東、天津南部和山東北部的鹽堿地區深受歡迎。
滄州農林科學院的小麥育種科研人員在檢測小麥顆粒情況 攝影 傅新春
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的科研人員在檢測麥田土壤的鹽分含量 攝影 傅新春
走進旱堿麥繁種標準化示范區,成方連片的旱堿麥田一眼望不到邊。今年,滄州中捷產業園區繁種的2.06萬畝旱堿麥良種,預計畝產量260公斤,可滿足周邊40余萬畝鹽堿地的旱堿麥種植需求。(文 徐文龍)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任梓綺
編審:于國樹 崔秩愷
審核:孟 輝
郵箱:zjrongmeiti@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