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4日訊 在鹽堿化程度較高的黃河三角洲地區,東營市墾利區探索出 “季節輪作 + 農旅融合” 的農業新模式,成功將冬春鹽堿地的閑置期轉化為生態增值期,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針對鹽堿地利用難題,墾利區組織農業龍頭企業探索 “以地適種” 和 “以種適地”。經過近三年實驗,在全梯度鹽堿地上篩選出耐鹽堿水稻、高粱、油菜等 27 個品種,總結出油菜 + 高粱、油菜 + 水稻等一年兩到三茬的輪作模式。數據顯示,經過輪作,中度鹽堿地油菜出苗率從 20% 提升至 60% 以上,輕度鹽堿地油菜出苗率達 90% 以上,單季畝效益可達 3000 元左右。
今年,墾利區將農旅元素融入輪作模式,通過選育生育期短的油菜品種,實現油菜花海與稻田畫景觀的無縫銜接,推動景區從 “短期爆” 向 “持續火” 轉型。據悉,今年墾利區稻油輪作面積已達 2000 余畝,未來還將進一步推廣,這種模式不僅讓鹽堿地煥發新活力,更為生態富民和保障糧食安全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閃電新聞記者 王代杰 張曄 墾利臺 賈文健 楊陽 宋鋒偉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