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界網報道 5月13日下午,著名畫家、中國美協會員、安徽美協原常務副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原主席團成員、安徽大學兼職教授林存安走進文化視界,接受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頻道的專訪。
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董事長梁洪文首先邀請林存安主席一行至辦公室品茗暢談,林存安主席談到自己的老家在山東臨沂,自己畫畫這么久竟從沒為自己的家鄉作畫,因此很想來山東辦一場畫展,繪出自己心中的沂蒙山水。
隨后眾人移步至中華藝術空間及兩網編輯部,梁洪文董事長一一介紹了擺放在空間內的名家畫作,期間眾人對日本畫家山本一郎的畫作連連稱贊。
欣賞完中華藝術空間的藏畫后,林存安一行人移步到畫室,為中華藝術空間即興創作了一幅梅花題材的畫作《陳毅詩意》,另鋪素箋寫就“桐吟雨”三字,濃厚的藝術氛圍在這一刻被推向高潮。
創作現場
書法筑基,山水畫的筋骨與呼吸
幼年臨習楷書、行書數十載的經歷,構成了林存安藝術生命的底色,他將漆書的剛健中正與魏碑的樸拙雄渾融入行書,形成了獨特的“林氏行書”——枯筆如逆水行舟,濕墨似煙云漫卷。而這種書法根基也成為了他山水畫創作的原始基因。“書法是山水畫的筋骨”,林存安坦言,“行筆的提按轉折、墨色的濃淡枯潤,皆需從書法中悟得。”他以行書筆意勾勒山形,以漆書力道皴擦巖壁,將書法中的節奏感轉化為山水的呼吸韻律。這種“以書入畫”的功底,讓他的作品既有鐵畫銀鉤的骨力,又含宕逸空靈的韻致。
《桐吟雨》林存安66×50cm
梅花志語,鐵骨冰魂的文人自況
“技法傳統,意境自我”的梅花,是林存安藝術人格的顯影劑。在《梅花閱世無知己》中,他以吳昌碩詩句題跋,將傳統梅花的孤高氣節轉化為當代知識分子的入世擔當。正如林存安主席所說:“梅花是文人精神的試金石,既要見鐵骨,亦需透溫厚。”他以梅為鏡,映照出中國文人畫“以形寫神”的永恒命題——在傳統程式與當下語境的碰撞中,尋找精神的共振。
《梅花閱世無知己》林存安 34X34cm
新徽派使命,筆墨傳薪火,青年當守正
面對青年畫家“傳統如何當代化”的困惑,林存安開出的藥方是“先做徽文化解經人”,呼吁青年畫家要靜下心來,創新的前提是守正,文化傳承需要守正創新。他建議從戴震的樸學精神里領悟實證功夫,在桐城派“義法”中參透結構章法,更要從漸江《曉江風便圖》的孤寂里讀懂文人風骨。在近年策劃的“新安八家文獻展”中,他特意將程邃的焦墨山水與賴少其的抽象構成并置,來揭示傳統基因的裂變可能。
《山巒》林存安 152.5x84cm
“守住毛筆,便是守住中國畫的命門”,林存安痛心于當下數字繪畫對筆法的消解。他鼓勵青年畫家效仿梅清“我自用我法”,這位徽派守夜人最后的忠告振聾發聵:“市場如黃山云霧,可賞不可逐。當年漸江棲身佛門畫寒山,黃賓虹蟄居北平積墨黑,皆因守得住寂寞,方成得了氣候。”在他心中,青年畫家的筆墨不僅是藝術語言,更是文明火種的傳遞。
在沉靜中探尋突破,做煙霞深處的擺渡人
畫梅貴見其格,陳毅元帥“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的詠梅詩,正是文人風骨的當代回響。這場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創作,既是對黃賓虹“渾厚華滋”的致敬,亦是對徽派文脈“守正出新”的生動詮釋。“傳統不是枷鎖,而是坐標系。”正如其摯友劉繼潮所言:“在存安的作品前,我們已無需爭論新徽派是否存在——那煙霞深處的回響,便是最好的答案。”
《陳毅詩意》林存安 100x50cm
采訪尾聲,墨香猶在。眾人合影留念,將這寶貴的瞬間定格成永恒。這場跨越江淮與黃河的筆墨交響,終將在“守正出新”的徽韻密碼中,續寫出中華美學的永恒篇章。
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壽鵬瑤
攝像/徐智勇 攝影/魏寧
轉載請后臺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