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5月13日電 題:述評:160年后,我們為何仍要紀念黃賓虹?
作者 曹丹
2025年,是中國近現代山水畫家黃賓虹先生誕辰160周年。
日前,“天地人——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六十周年藝術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幕,展出其經典作品、珍貴畫稿、手稿等160余件(組)展品。
這是中國近現代罕有的非常完整且豐富的藝術體系捐贈。
“廚房之外,皆可取走。”1955年,黃賓虹逝世后,其夫人宋若嬰攜子女秉承黃老遺志,將他生前自作繪畫及收藏的古代字畫書籍、瓷銅玉器等文物全部捐獻給了國家。這些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館統一接收、保管。
浙江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紀念黃賓虹的當下意義,不僅在于回顧一代宗師的藝術歷程,也在于表達對先生自然人文情懷、社會民族責任感與擔當精神的深深敬意。
4月29日,觀眾在黃賓虹作品《黃山湯口》前駐足拍攝。曹丹 攝
走進展廳,觀眾能清晰感受到黃賓虹藝術探索的完整軌跡,了解他在詩詞、書法、金石、美術史論、鑒賞等多方面的造詣和成就。
“黃賓虹先生是中國傳統山水的最后一位大師,他以豐沛的創意,創造了一種詩性的東方美學。”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許江在開幕式上說。
縱觀黃賓虹的一生,其藝術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與個人經歷緊密相連。
清同治年間(1865年),黃賓虹出生在浙江金華,祖籍安徽歙縣。他幼時篤學好問,早年致力于科舉,在研習五經之余兼修詩詞書畫。
黃賓虹擅畫山水。他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畫風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主,后投身革命,兼收并蓄,畫風逐漸蒼厚清潤。晚年,他提出“道咸畫學中興”說,強調藝術家的文化修養與士大夫精神,其作品在筆墨技法與意境營造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1948年,黃賓虹棲居杭州西子湖畔,每日看山讀畫,治學習藝。他不僅酷嗜書畫,還能琴劍,擅詩古文辭、治印,兼攻經史、佛道及金石文字之學。
“黃賓虹先生詩書畫印俱全,傳統功底扎實。他從師法古人中總結出‘平、圓、留、重、變’五種用筆技法與‘濃、淡、破、潑、焦、積、宿’七種用墨技法,在守正中創造出一套系統的筆墨語言。”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一丁受訪時表示。
在劉一丁看來,黃賓虹的人生經歷,賦予他畫家的功底、文人的情懷,以及藝術救國的文化使命,“這種既扎根傳統又勇于突破的精神,對當代藝術創作仍具有啟示意義”。
黃賓虹《論天地人圖軸》。(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劉叢以黃賓虹的《論天地人圖軸》為例:“于黃賓虹而言,天是道法,是宇宙精神與自然法則;地是技法,是物象根基與筆墨載體;人是藝術家本體,是修養,更是對文藝、對家國的使命感。”
展廳入口處,一張1950年前后的照片中,鶴骨霜髯的老者伏案作畫的身影,定格了一位藝術大師生命最后的執著。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黃賓虹的雙眼幾近失明,可他筆下的山水已超越具象描繪,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劉一丁感嘆:“黃賓虹筆下的山水,從直觀描繪的‘見山是山’,到超脫物象的‘見山不是山’,最終回歸本真的‘見山還是山’,這層層遞進的三重藝術境界,至今仍給我們深刻啟迪。”
1954年,黃賓虹在杭州靈隱飛來峰寫生。(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黃賓虹一生坎坷,在世時未獲應有關注。他曾預言,50年后,人們或許才看懂他的畫。
如今看來,這一預言頗具深意。他的藝術探索超越時代審美局限,將中國傳統筆墨推向現代轉型的前沿。
從金華少年到藝術大師,黃賓虹的一生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滄桑巨變。
他早年投身革命,中年以藝術救亡圖存,晚年潛心創作。他始終將個人藝術追求與民族文化復興緊密結合。
這種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黃賓虹先生是畫壇一代名家,也是卓越的文化傳承者。他在亂世中堅守文化自信,用藝術喚醒民族精神,晚年又將畢生珍藏捐獻給國家,留下“國畫之民族性,非筆墨之中無所見”等箴言。
陳廣勝說:“文藝工作者要以先生為榜樣,不斷守正創新,創作出更多彰顯中國氣派、時代精神的藝壇佳作。”
正如黃賓虹所言:“民族精神,關系文化,依仁游藝,至與天地合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