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篇《深度思考:鄉村振興不需要“網紅書記”》,我感覺會火,但我沒想到這么火。到我起草這篇關于“網紅書記”話題的第二篇文章時,閱讀量已經沖到了30萬+,數據還在蹭蹭往上漲,說明大家對于鄉村振興領域的話題是比較關注的,而網上關于這方面的討論相比其他領域來說確實太少了,以后我盡量往這方面聊深一點。
寫的時候,為了引起討論,標題我是特意去掉了三個字:那么多。我最開始想表達的意思是:鄉村振興不需要那么多“網紅書記”。
文中一開始也是給出了結論的:“村支書帶貨”跟風現象不治,鄉村振興只能“尬”在原地。整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反對“網紅書記”跟風,并不是反對宣傳。也怪我應付了事,沒把話題講透。
評論里有很多都村干部和鄉鎮干部們在講起大伙犧牲自己的周末和下班時間為當地村民的農產品找銷路,拍段子搞直播,網友們看到村干部們的辛勤付出都很認同和贊賞,紛紛點贊。
但在認真研讀每一條評論后,發現大家比較認可的一個觀念:初心是好的,做總比不做好。好在不是辯論賽,這要是辯論賽的話,我得好好跟大伙辯辯一下:作為一個村,一個鄉的老百姓的帶頭大哥,自己創新能力不足,同時還夾帶著自我感動,做總比不做好的這種想法有多不靠譜。
當然,初心都是好的。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嚴苛批判這些可愛的人。
重點要說的是,這里面有一個很嚴重也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中國廣大鄉村想要振興,缺的不是初心,也不是資源,也不是人才,而是思維認知。
為什么我這么說?
先講一個商業場上大家都聽膩了的故事:說的是兩家鞋廠為了開拓非洲市場,分別派業務員A和B去非洲當地推銷鞋子。業務員A到了當地看到非洲人都沒有穿鞋的傳統,部落里男女老少一輩子都是打赤腳走路,心想這鞋子肯定賣不出去,就回去了;輪到業務員B到非洲當地一看,立馬察覺到,這是一片巨大的市場。
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表達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真正的問題不在鄉村有沒有“鞋”,而在村支書們會不會帶領村民共同先“造鞋”再“賣鞋”。
全國人民都知道,鄉村資源匱乏,沒有年輕人,市場也封閉,這些也不是哪一個農村的問題,全國各地大多數都差不多,難道不是嗎?
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很多的鄉村做出來了,也許有人會說上面有人支持,也有人會說人家有哪些哪些資源,其實吧,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資源,你家的三大姑八大姨也都是你的資源。山東堤北董村一群大媽天天跳廣場舞,吵得我一個遠在湖南小伙子都知道了。
所以,就看村支書們的思維認知怎么用好它們,在有些人眼里鄉村的文化可包裝,生態可以定價,痛點可以升級等等還有好多。這里只談思維層面,要談方法論每一項再分解再細化再落地都可以聊三天三夜聊不完。我有一篇文章《當下文旅最大的問題是缺解題思路》算是有點類似可做參考的方法論,有時間我再針對具體項目再聊。
聊回思維認知話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往投身鄉村振興這偉大而神圣的事業。我自己的很多朋友,有的是外面創業回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有的是從部隊光榮回鄉也都想扎根鄉村,為當地百姓做點實事,還有各種搞藝術的,干互聯網的等等。
其實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不光是在農村,就算是在城里創業做你自己老本行都是九死一生,何況在情況更為復雜嚴峻的農村里,一上來抓起一件事情就干,最后只會害人害己。
說到這,又聊到網紅書記直播帶貨,這波后遺癥其實已經開始顯現。找過幾個我熟悉的給村民推銷農產品的主播聊過,現在網絡專業打假人專門盯著農戶的非標農產品,很多農戶前兩年剛嘗到點甜頭,現在不光賠了錢,還花了成本備了很多貨源現在不敢對外出售。
別看有些網上的大主播沒事,那是因為直播間賣的看起來是農戶自己家里的,發出去的貨是商標和包裝齊全的工廠產品,雖然也是農產品。只是這些農產品跟廣大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大山里的農戶關系不大。
你讓農戶為一壇子酸菜,去建個標準化車間再申請執照和生產許可,這根本不現實。所以賣到最后還是企業和少部分種養殖大戶受益。廣大老百姓只有看熱鬧的份了。所以不要以為做了比沒做好,到底好不好,真不一定。當然,這些問題國家遲早會出面被解決的,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有句俗語:磨刀不誤砍柴工。網紅書記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學習,提高認知。浙江的鄉村振興在全國應該做的算比較早也是發展的比較好的,他們還在不斷的大力培養鄉村ceo計劃,他們采用“理論+駐村實訓+沙龍交流”模式,光培訓時間都是一年。今年已經是第三屆,
所以,鄉村振興的的核心關鍵不是幫農戶多賣少賣幾件農副產品就能振興的,要是這么簡單,國家出錢提高收貨價格把這些都收購了存入儲備倉庫不就行了?
也不是拍幾個視頻吸引城里人來就能振興起來的。沒有網紅書記們干這些,老百姓會照樣吃飯睡覺的。這些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干法,還是沒解決根本性問題。
鄉村振興先是要考慮的是組織振興,這個道理我就不用多解釋了吧?咱們新中國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
什么是鄉村振興下的組織振興,估計很多網紅書記們都沒思考過。至于怎么振興,哈哈,問我,我也沒法給大家標準答案,這個要因地制宜,每個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其次是發展產業振興,這個大家不要搞局限了。雖然大部分農村是以農業產業為主,但還可以是其他,比方鄉村文化產業,鄉村旅游產業,這就前面說的“造鞋”能力了。
要聊這兩個板塊內容還得分開來聊,因為中國的農村其實很割裂,放在不同的區域,想要運營和管理好鄉村,他們的操作手法不一樣的,有的完全是相反的。
怎么說呢,打個比方,浙江的莫干山,當年火的時候,全國各地的人都去那學習取經,回來要打造這么個民宿集群。但發現沒?這么多年過去了,那些學莫干山的地方,沒幾個地方做得好的。
意思就是說,針對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經濟圈,不同的文化,發展的步驟完全不一樣的。在這里農村可以分為很多類,依靠沿海城市的農村為一類,內地省會城市近郊的為一類,知名景區周邊的為一類,水系邊上的為一類等等,
這里面有些農村就算沒有任何景觀資源,其實也可以發展旅游,至于游什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手上資源來決定,哪些農村可以發展農業產業,哪些適合發展文化產業,哪些適合發展加工產業等。
寫在最后,鄉村振興從來都不是一場網紅經濟的狂歡,而是一場靜水流深的思維革命。其實鄉村振興需要的不是“網紅書記”們的個人英雄,而是能夠點燃群體智慧的思維模式。
我們回頭看看那些真正改變鄉村命運的地方,浙江余村靠的是"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密碼,袁家村靠傳統美食的文化走到全國觀眾面前,貴州塘約村就靠組織變革的這一創新性帶來的效應。這些成功案例背后,其實是從輸血思維到造血思維的認知躍遷和轉化,是從流量依賴到系統建構的能力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