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機器,楊梅不會爛在山上了。”日前,在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三和村,一臺高110厘米的楊梅去核機正在試機運行,靖州梅農粟高文喜笑顏開地說。
楊梅,是“骨肉難離”的典型。去除骨核后,楊梅能更好地保鮮。突破楊梅保鮮技術難題的,是今年34歲的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教師、靖州縣三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王正根。
2023年5月,王正根加盟該校駐三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跟隨鄉村振興工作隊,深入開展調研20多天。他們發現靖州縣10萬畝楊梅,在成熟采摘期20天里,只有6.5萬噸被采摘,35%左右楊梅進入鮮銷市場或深加工、65%左右的楊梅腐爛在林。
如何克服楊梅保鮮這個難題,讓全縣近萬戶梅農增收?王正根調研后發現,現有的去核楊梅,破損率高、果形破壞度大,成為“碎楊梅”。而不去核的楊梅,冷凍后不適合深加工。研發一種高效的楊梅去核機,刻不容緩。
王正根用游標卡尺測量6000余次,對3000多顆楊梅樣本外徑和果核的3個方向直徑,進行了測量統計,記錄了楊梅鮮果物理特質和幾何參數,并設計制造了去核試驗臺。
試驗臺既要滿足多種去核要求,又可調節去核速度。在不斷調試中,時間一天天過去,而楊梅采收期短,王正根常常急得睡不著覺。關鍵時刻,學校給予了大力支持,學校黨委書記徐厭平、校長鐘秋明分別召開鄉村振興產業技術推進會,并迅速立項撥款,支持楊梅去核機研發。
通過2000多次對照試驗,王正根終于找到一種最佳去核工藝——管型刀去核法,可將楊梅鮮果去核果肉破損率控制在6%以內。今年3月25日,第一臺小型楊梅鮮果去核機試運行成功。去核機克服了現有方法去核效率低、果肉破損率高的弱點,一人一小時能完成25公斤楊梅鮮果去核工作。
靖州楊梅產業協會會長梁和平表示,楊梅去核機投入使用,預計幫助靖州每戶梅農年增收2萬元,靖州近萬戶梅農和20多個楊梅合作社,可實現年增收2000萬元。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5日 第01版
作者:通訊員 文羽 鄭茜 本報記者 陽錫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