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七日,南川區金佛山頭渡鎮的露營營地。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5月7日,金佛山南坡的原始森林霧氣未散,38歲的梁倫正趴在濕滑的巖壁上,用卷尺丈量一株銀杉幼苗的胸徑。他眼前的這片森林,正是父親梁正福、爺爺梁隆全守護了半個世紀的“植物活化石”家園。
重慶南川,1300平方公里的金佛山巍然矗立,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不僅是生物物種“基因庫”,更是南川文旅康養產業的突破口。從生態保護到生態價值轉化,從“門票經濟”到全域旅游,南川以“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環線為紐帶,探索出一條“從生態保護到生態增值”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山區生態資源富集地區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新樣本。
三代守望護銀杉
梁倫是一名護林“新兵”,成為“生態監測員”不足4年。
他的老家在金山鎮,房子背靠大山,與野生銀杉群落相距僅200米,金佛山的“銀杉王”就生長在這個區域。
上世紀70年代,金佛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上門宣傳,爺爺梁隆全才知道自家的自留山中,居然有被稱為稀世“活化石”的銀杉。第二天他便找到保護區負責人,“這林子,我來守!”
從此,梁家人便與金佛山結下不解之緣。父親梁正福原先在一家國營醫藥集團工作,看著梁隆全日漸年邁,1990年他接過了護林接力棒。這一干,就是30年。
童年時的梁倫,最喜歡跟著父親去巡山,聽父親講祖輩護杉的“傳奇故事”,認識各種珍稀植物,山上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他都熟悉。
“我年紀大了,不再勝任護林員的工作,但金佛山的銀杉得有人管,林子得有人看,你還是回來發展嘛。”2021年的一次交談中,父親梁正福的話讓梁倫陷入了沉思。
思量之后,他也做出了和父親相同的選擇——放棄城區民營企業的工作,回到老家,成為一名護林員,延續家族與這座山的緣分。
梁倫的工作,是護好銀杉和其他樹木,防止亂采濫伐,并記錄相關數據。說起來輕松,干起來卻不易——“晴三日必澆水,立夏后加密巡查。”
金佛山是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的家園,巡山途中有可能遇到危險。一次,梁倫與10多頭野豬不期而遇,他本想悄悄走開,但野豬幼崽卻被帶在身邊的黑狗驚擾。護崽心切的野豬扭頭就飛奔過來,梁倫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在巖叢間輾轉騰挪才化險為夷。
跨越三代人的守護中,金佛山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周邊村民從“靠山吃山”的索取者,轉變為主動舉報盜獵的守護者;保護區的生態監測步入“智護時代”,紅外相機24小時掃描獸道,定位系統實時回傳數據;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與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西南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人工繁育的銀杉成苗率從10%提升到80%,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種群從2016年的151只增加到180余只,分布范圍逐步擴大,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石頭縫里長出“土特產”
“過去,我們背方竹筍和中藥材下山賣,再換些米油鹽回家。”說到兒時的生活,梁倫思緒萬千,“現在,我們有100多畝方竹筍、20多畝黃連、1畝多杜鵑蘭以及獼猴桃,每年收成不少呢!”
金佛山,一山橫亙界南北,依山就勢做好“土特產”文章,才能富裕一方百姓。
沿著南萬高速往金佛山南坡驅車約40公里,頭渡鎮前星村的千畝中藥材基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50歲的村黨總支書記任小強蹲在玄參地里,用手丈量植株高度,“玄參一定要換種,只要管理得當,畝產4000斤不是問題,比種玉米收入高8倍。”誰能想到,這片土地曾是“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棄種區域。
任小強在前星村土生土長,長大后外出闖蕩,成了藥材老板。
“我們村海拔1000多米,氣候和土壤都適合發展中藥材,種植歷史也比較悠久,老百姓的種植習慣和接受程度都不是問題。”2018年,任小強成為前星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準備大干一場。
讓他意外的是,家鄉的玄參產量很低,群眾種植意愿不強。挨家上門做工作,村民們不信他,覺得“石頭縫里長不出金子”。
任小強請來專家團隊查找原因,發現是種植技術和管理上出了問題。“不管長得再好,玄參都要3年換一次種,不然產量就會大減。”任小強聽從專家建議后,爭取到區農業農村委的項目支持,為村民免費換種,再加上專家的適時指導,前星村的中藥材產業蓬勃發展。如今,村里已有800畝玄參、1000畝黃連和1000畝黃柏,還建起兩個玄參熱循環烘烤基地,完成了倉儲、加工、運輸全套設備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中藥材村”。
在金佛山全域,這樣的生態經濟場景持續上演:25萬畝方竹林撐起全國42.8%的方竹筍產量,年創產值1.8億元,帶動20萬人增收;1.3萬畝大樹茶基地孕育出3.6億元品牌價值;中藥材人工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1.5萬畝、產量2.13萬噸——從“背筍換糧”到“電商直連”,山區特產正通過標準化種植、深加工鏈條,轉化為真金白銀。
“178環線”串起萬種風情
梁倫回到老家當生態監測員的第二年,“178環線”通了,曾經寂靜的老龍洞迎來絡繹不絕的車流。這條串聯14個鎮街、68個村社、509處旅游資源的黃金線路,正重塑著山區的發展邏輯。
52歲的頭渡鎮方竹村村民周繼群和老公陸遠模,過去一直跟方竹筍打交道,在山上有一間烘干房。前些年,隨著金佛山南坡的開發,兩口子將烘干房的一部分改成了農家樂,是鎮上最早吃“旅游飯”的人。
“那時候農家樂生意不咋地,我老公就開著面包車去景區門口吆喝,把游客接來住,每人每天80元。”周繼群興致勃勃地回憶往事。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十多年,直至“178環線”通車。2023年夏天,一位投資者找上門,希望把他們的房子租下來。當時,農家樂的設施逐漸老舊,生意每況愈下,周繼群也有轉手的打算,于是試探性地報了“10萬元/年”的價格,沒想到對方當場答應,一簽就是15年。
“別人干得,我怎么就干不得?”思來想去,周繼群決定把兒子的房子也改造成民宿。歷經10個月的改造,她的“竹籬茅舍”于去年8月開業。
“趕上了好時候。”周繼群的民宿墻上掛著環線示意圖,她用紅筆圈出8個“合作農戶”,臘肉來自老張的養豬場,蜂蜜來自李大姐的蜂箱,方竹筍直接從竹林現挖,“游客最喜歡這種‘從山林到餐桌’的新鮮味”。
“178環線”串珠成鏈的效應持續發酵:金山湖滑翔傘、山王坪露營地、重慶“一號步道”等20余個戶外運動項目,構建起“全季節、全齡段”的體驗場景。今年“五一”期間,南川區接待游客159.5萬人次,其中“178環線”民宿、農家樂入住率達91.6%,同比增長約18%,露營游客同比增長21%。
正如南川區相關負責人所言:“我們走的是一條從生態保護出發,通過生態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更高層次生態優化的循環之路。大金佛山的實踐證明,只要找準生態與發展的平衡點,就能讓保護與開發形成相互賦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在金佛山的蔥郁林海間,這樣的綠色傳奇,仍在繼續書寫——下一步,南川將推進打造百家品質民宿、百家精致露營地、百家美食體驗店、百條精品線路等“七百行動”,讓綠水青山不僅是“觀賞品”,更成為可觸摸、可消費、可帶走的“生態復合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