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是“丑書”,當今書壇的所謂丑書并不是簡單的涂鴉,而是書法家的個性書風和創新書法,這些作品不被民眾認可,所以被貶為“丑書”,在書法進入純藝術發展階段以后,書家都在致力于塑造個性和突破創新,所以當今中國書壇已經被認為是“丑書”橫行了。
幾乎當今所有知名書法家都被認為是“丑書”大師,比如王鏞、王冬齡、曾翔、張旭光等等,誰的名氣大誰寫的就一定是丑書,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慣性思維。
所以對“丑書”的評價呈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業內的高度贊譽和追捧以及民眾的大肆撻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成為當今書壇獨有的審美現象。
為什么會有丑書出現,有人怪罪于沈鵬倡導的個性塑造,有人懷疑是文化入侵,更有人趨向于陰謀破壞論,其實不然,“丑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拋開當今民眾缺乏自信、戾氣嚴重、借機泄憤等原因不談,“丑書”的出現從本質上反應的是審美差異,“丑書”往往對應的是傳統書法佳作,所以“丑書”是創新書風與傳統審美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異的結果。
從對“丑書”的批評中可以看出,部分民眾對傳統書法認知的巨大缺陷,表現為認為書法只有王羲之,書法只是楷書,楷書只有唐楷,所有對丑書的批判幾乎都以這三點為據。
這樣的觀點到底有多無知不必細論,這種現象也非書壇獨有,很多行業都存在這種外行評價內行的現象,這反映出當今社會雖然人們關心的問題很多,但是基本都沒有深入去研究過,絕大多數都是咬耳嚼舌、聽音杜撰、跟風攪局。
很多人都愿意站在捍衛傳統的道德制高點上,用自己淺薄的專業認知去批評專業創造,這種言行在當今社會非常普遍,甚至存在于個別自詡為專業人士的身上。
有書法家就利用一切機會大肆批評當今書壇的丑亂,反對創新,認為古人已經將書法寫盡了,今人窮盡一生能繼承一二已屬不易,何談創新。
盡管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藝術發展的規律,但是卻迎合了民眾思維,贏得掌聲一片,其實這就是一種愚民伐異行為,無非就是想排除異己樹立自己書法正統的形象,借機揚名牟利而已。
書法是什么?書法是從書寫文字當中發現、總結并展現藝術美的過程和結果,每個人、每個時代對書法藝術美的理解和總結也不盡相同,顏筋柳骨、唐尚法宋尚意這些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時代特征都反映出書法美并不局限于一面。
當今時代與前代又有本質的區別,民主與封建、自由與奴役、開放與封閉,社會大環境的跨越式進步,造成文化、思想上的巨大差異,反映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書法的創作理念上。
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只能向純藝術的方向發展,更為注重個性塑造和創新突破,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絕大多數書法家已經迎合時代潮流,開始掙脫束縛放飛自我,盡情抒發情感。王鏞先生由篆隸入手構建現代書法新形式,王冬齡先生開辟書法的“混沌美”,曾翔先生問古尋真,探尋原始純真的書寫藝術,這些創新引領了書法的發展理念,更將當今書法推廣向世界。
但是很多民眾卻依舊堅持著傳統審美,無法跟上書法家們創新的步伐,這必然會形成巨大的審美代溝,“丑書”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人質疑為什么古代沒有“丑書”,其實這并不符合實際,北周名家趙文淵所書《華岳廟碑》就被時人吐糟“見之欲嘔”可謂書法史上的丑書鼻祖了,而米芾也批評過顏柳,就連王羲之都被批“無丈夫氣”。
然而這些批評為什么沒有引發社會輿論效應,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會書法審美是受到統治的,權貴的喜好決定了時代書風,普通民眾根本沒有獨立的審美權和發言權,只能附和。在這種氛圍下怎么可能出現“丑書”泛濫的情況呢。
如今的“丑書”激辯充分反映出當今社會人們已經有了獨立的審美權和自由的發言權,不再受到某種權勢的統治,這也反映出社會的極大進步,也是這種進步推動了對“丑書”的討論。
所以“丑書”的出現并不代表著書法的沒落,相反充分體現出廣開民智對書法藝術發展的影響,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之間的審美代溝永遠存在,圍繞著“丑書”的討論就會永遠持續下去,如果有一天“丑書”真的消失了,并不意味著這個代溝被填平了,而是意味著民眾對書法失去了關注度,那時才是書法走向毀滅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