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分析,以下人群更易罹患多發性硬化:
1. 先天稟賦薄弱或腎精虧虛者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腎精充足則腦髓得養,肢體筋骨強健。若先天腎精不足(如早產、體質虛弱或家族遺傳),或后天房勞過度、久病耗損導致腎精虧虛,無法濡養腦髓,則可能引發多發性硬化。此類人群多表現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甚至癱瘓。腎精虧虛日久,可累及肝陰,形成肝腎陰虛,進一步加重病情。
2. 肝腎陰虛、筋骨失養者
肝主筋,腎主骨,肝腎陰虛會導致筋骨失養,出現肢體痿軟無力、視物不清、眩暈耳鳴等癥狀。長期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或房勞傷腎,均可耗傷肝血腎精,導致肝腎陰虛。此類人群多因陰津虧乏,筋脈失養,而見肢體麻木、攣急疼痛,甚則陰虛風動,出現痛性痙攣或癲癇發作。
3. 脾腎陽虛、氣血生化不足者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脾腎陽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腦髓失養,表現為畏寒肢冷、肢體無力、步態不穩、小便頻數或失禁、大便稀溏等癥狀。此類人群多因先天不足、久病體虛或外感寒邪,導致陽氣受損,脾腎失于溫煦,氣血運行不暢,腦髓、肌肉、筋骨失養。
4. 脾胃虛弱、痰濕內生者
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水濕運化失常,聚而生痰,痰濕化熱,阻閉經脈,影響腦髓、肌肉、筋骨的營養供給。此類人群多表現為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肢體困重、胸悶腹脹等癥狀。痰濕內生,日久化熱,可形成痰熱,進一步阻滯氣機,加重病情。
5. 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者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若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導致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腦髓、肌肉、筋骨失養,則可能引發多發性硬化。此類人群多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癥狀。氣虛血瘀,日久可致脈絡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腦髓失養,病情纏綿難愈。
6. 外感濕熱或風寒濕邪者
外感濕熱或風寒濕邪,入里化熱,與痰濕、瘀血相搏,導致氣血不暢,腦髓失養。此類人群多因居住環境潮濕、寒冷或外感邪氣,導致邪氣侵襲人體,阻滯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外感濕熱者,多表現為肢體困重、發熱、口苦咽干等癥狀;外感風寒濕邪者,多表現為肢體酸痛、畏寒肢冷等癥狀。
綜上,中醫認為多發性硬化的發生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以及外感邪氣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導致腦髓失養或絡脈瘀阻,進而引發多發性硬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