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堆物隱患大,生命通道需暢通”“告別樓道雜物,擁抱安全生活”……在蘭州各個小區,這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尤其是一些老舊樓院,樓道堆放雜物司空見慣。針對樓道堆物堆料問題,各街道、社區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專項整治行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然而,令人無奈的是,不少小區的樓道堆物現象就像“打不死的小強”,清理之后沒過多久,又會悄然“回潮”,重新占據公共空間。這一“頑疾”為何如此難以根除?記者深入蘭州多個小區展開了調查。
1
怕臟圖方便 出行工具“霸占”樓道
在火車站街道紅東路社區紅八小區,記者走進一棟居民樓看到樓梯間被各種出行工具塞得滿滿當當,自行車、電動車、兒童滑板車、輪椅……橫七豎八地擺放著,使原本就不寬敞的樓道變得更加狹窄,居民只能側身通過。“這車子天天要用,拿進屋里太麻煩,而且車輪子臟,弄得到處都是灰。放外面吧,又怕被偷,樓道里好歹安全點。”居民趙先生一邊費力地從一堆自行車中擠出一條路,一邊無奈地說。
記者走訪發現,類似的情況在蘭州許多小區都很常見。有些居民為了圖省事,將樓道當成了自家的“免費停車場”,完全忽視了消防安全隱患。在七里河區西站一小區,有居民將電動車直接停放在電梯間門口,導致電梯門都無法完全打開。物業工作人員多次張貼通知、上門勸說,但效果甚微。“我們也沒辦法,只能一次次地清理,可前腳剛清理完,后腳他們又放回來了。”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滿臉疲憊地說。
走進火車站附近一老舊小區,樓道里彌漫著一股陳舊的氣息。信報箱下堆滿了破舊的柜子、廢棄的花盆,墻面上掛著的晾衣架搖搖欲墜,地面上則散落著各種紙箱、塑料桶等雜物。這里的樓道不僅狹窄,還堆滿了雜物,行走時稍不注意就會被絆倒。
“這些東西扔了可惜,留著又沒什么用,放在家里占地方,只好堆在樓道里了。”居民李阿姨無奈地說。她的房子只有60多平方米,空間十分有限,一些舊物件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但又舍不得丟棄,只能堆放在樓道里。記者看到,李阿姨家門口擺放著一個破舊的衣柜,里面塞滿了舊衣物、舊鞋子和各種雜物,衣柜頂上還放著幾個紙箱,幾乎擋住了一半的通道。
在九州軒盛潤邸小區,記者同樣看到了類似的場景。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子面積不大,孩子的玩具、舊家具等沒地方放,只能放在樓道里。“這些東西雖然不常用,但說不定哪天還能派上用場,扔了怪可惜的。”該居民說。
2
堆物只求不礙己
在蘭州的一些老舊小區,部分居民的公共意識淡薄,是導致樓道堆物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九州花壇工程局家屬院,住在頂樓的王大爺在樓道里堆放了大量的雜物,包括舊家具、木材、廢棄的生活用品等。當記者詢問他為何要在樓道里堆放這些東西時,王大爺滿不在乎地說:“我住頂樓,平時也沒多少人上來,放這里不影響別人。而且這些東西我還能用得上,放家里太占地方。”
記者了解到,像王大爺這樣的居民并不在少數。他們認為樓道是公共區域,大家都可以使用,只要不妨礙自己就行。還有一些居民甚至將樓道當成了自家的“私人領地”,隨意堆放雜物,甚至私自搭建儲物間。在七里河區的某小區,有居民在樓道里安裝了一扇鐵門,將公共區域圈起來,作為自己的儲物空間,嚴重影響了其他居民的通行。
3
“占便宜”心理作祟 引發破窗效應
“樓道堆物屢禁不止的根源,其實是部分居民的‘占便宜’心理在作祟。”茗悅物業公司經理張偉說,他干了20多年的物業,在蘭州和外地有多家物業公司,當一戶居民發現將物品堆放在公共區域既方便又不用承擔后果時,其他人就會產生跟風心理,認為“不占白不占”。這種破窗效應一旦形成,樓道堆物現象就會愈演愈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案例:兩戶鄰居因為一點小事產生了矛盾,其中一戶為了“報復”對方,故意在樓道里堆放了大量的雜物,擋住了對方的家門。另一戶見狀,也不甘示弱,將更多的雜物堆放在樓道里。就這樣,兩家互相“攀比”,樓道里的雜物越來越多,最終導致整個樓道幾乎無法通行。
“這種‘占便宜’心理不僅影響了小區的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存在著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張偉說。一旦發生火災,這些堆放在樓道里的雜物將成為阻礙居民逃生的“攔路虎”,后果不堪設想。
4
清理整治困境:執行難題交織 需多方共同努力
面對樓道堆物問題,全市各個街道、社區和物業雖然多次開展清理整治行動,但效果并不理想,陷入“清了又堆”的惡性循環。在清理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實際困難。
“每次清理都有居民不配合,他們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脫。”九州大道社區工作人員小滿無奈地說。有些居民甚至在清理人員剛離開時,便將雜物重新堆放在樓道里。而且,在清理過程中,居民們還會“相互看齊”,如果看到別人家的雜物沒有清理干凈,自己也不愿意配合。這使得清理工作難度大增,往往陷入“清了又堆、再清再堆”的尷尬循環。
“有些居民根本不配合,清理完又堆積起來。”軒盛潤邸小區物業公司的王經理說,首先是溝通協調難。當工作人員上門勸說居民清理亂堆亂放的雜物時,部分居民態度強硬,拒不配合。有的居民認為自己的物品放在樓道不影響他人,沒有必要清理;有的居民則以各種理由拖延,如“沒時間處理”“不知道怎么處理”等。物業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勸說其清理樓道雜物,但一些居民不僅不配合,還對工作人員惡語相向,使得清理工作難以推進。
其次是雜物處理難。清理出的雜物種類繁多,包括廢舊家具、電器等大件物品,處理起來十分棘手。街道社區和物業沒有專門的處理渠道,只能聯系廢品回收站,但廢品回收站往往因價格等問題不愿意接收,導致雜物無法及時清理,只能暫時堆放,影響小區環境。
此外,缺乏長效管理機制也是樓道堆物反復的重要原因。雖然每次清理行動都能讓樓道暫時恢復整潔,但由于沒有有效的監管和約束措施,清理后不久,雜物又會重新出現。一些小區沒有建立常態化的巡查制度,無法及時發現和制止新的堆物行為;部分小區即使發現了問題,也缺乏有效的處罰手段,對違規居民無法形成有力的威懾。
樓道堆物“頑疾”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居民生活空間局限、使用便利需求等現實原因,也有公共意識淡薄、“占便宜”心理等思想層面的問題,同時清理整治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難也使得這一問題難以根治。要徹底解決樓道堆物問題,需要街道、社區、物業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從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打通生命通道,還居民一個安全、整潔的居住環境。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