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樓道堆物問題猶如城市治理的“慢性病”,不僅影響居民的居住環境,更潛藏著巨大的安全風險。
連日來,記者深入蘭州多個建成于不同年代的小區,發現不同小區因建成時間、居民結構和物業管理水平的差異,樓道堆物問題幾乎每個小區都有,同時,新舊小區還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 老舊小區
歲月沉淀下的“雜物倉庫”
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紅山根紅八小區,是蘭州眾多老舊小區的典型代表。5月12日,記者走進小區,斑駁的外墻、陳舊的設施,訴說著歲月的痕跡。該小區靠近北側的幾棟樓,沿著樓梯往上爬,樓道堆物現象觸目驚心。同層住戶共用的消火栓箱幾乎全部被雜物侵占,有的消火栓箱上擺放著塑料桶、花盆等生活用品,有的下方被木箱、磚塊堵塞,更有甚者,整個消火栓箱被厚厚的紙箱和木板完全遮擋,根本無法正常開啟。
在樓道堆物中,廢舊自行車是常見的“主角”。銹跡斑斑、積滿灰塵的自行車,有的早已無法正常使用,卻仍被鐵鏈牢牢鎖在樓梯扶手或管道上,占據著本就不寬敞的疏散通道。一位居民無奈地表示:“這些自行車放了好多年了,也不知道是誰的,大家都這么堆著,也就沒人管了。”
在一處樓道拐角,雜物堆積如山,儼然成了一個小型儲物間。新鮮的大蔥隨意擺放,陳舊的木板雜亂堆疊,一些雜物被黑色塑料布覆蓋,似乎已許久未被挪動。塑料布上放置的玻璃煙灰缸里,約有10個煙頭,灰白的煙灰散落在四周,顯示出有人經常在此吸煙。天干物燥,這些易燃的塑料布、木板和紙箱,一旦遇到明火,極易引發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小區一樓入口處,張貼著多張物業發布的告知書,提醒居民不要在公共區域堆物,否則將視為無主垃圾統一清理。然而,物業工作人員坦言,清理工作困難重重。“我們每次清理前都會提前報備、上門通知,但業主抵觸情緒很大。有一次清理完,有業主找到我們,說丟了貴重物品,要求賠償。我們沒有執法權,遇到這種情況也很無奈,只能聯合相關部門進行執法,但協調起來難度很大。”
2 次新小區
公共空間的“私人領地”
九州軒盛潤邸小區建成于2017年,該小區雖地處偏僻,但小區以優美的綠化環境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了眾多人入住。
走進小區,小區內干凈整潔。然而,當記者步入樓內,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寬敞的公共區域被各種家具和置物架分割成一個個“私人領地”。在1號樓2單元3樓一處樓道拐角,堆積著花盆,窗臺上的易拉罐被當作煙灰缸,里面塞滿了煙頭。與老舊小區不同,這里的樓道堆物不再是破舊的自行車和落滿灰塵的箱子,而是嶄新的金屬置物架、木質鞋柜,甚至還有高大的衣柜。
在同一棟樓內,相鄰的兩戶人家分別在過道里放置了約2米高的鞋柜和健身器材。一家的衣柜約1.5米寬、0.5米深,另一家約2米寬、0.5米深,而樓道的寬度僅約1.5米,大衣柜占據了近一半的空間,使得原本寬敞的過道變得十分狹窄。試想,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居民的疏散將面臨巨大阻礙。
在一處堆物上,業主用油筆清晰地標注:“業主物品,請勿亂動!”這簡單的標注,將公共區域視為了私人空間。
在與小區居民的交流中,大部分業主表示贊成保持疏散通道暢通,但也有部分業主為樓道堆物辯解。一位業主稱:“樓道離家近,放些常用物品很方便,而且放在這里感覺也安全。之前自行車放在樓下,還發生過扎車胎、偷鏈條的事情。”不過,也有業主堅決認為:“必須采取罰款等強硬措施,否則難以杜絕樓道堆物現象。”
3 新建小區
習慣與空間的“矛盾碰撞”
隨著城市的發展,近年來蘭州新建了許多居民小區。位于九州的上層官邸是新建小區。小區整體環境整潔,配套設施完善,充滿了現代氣息。
然而,即便在這樣嶄新的小區里,樓道堆物問題依然存在。記者走訪該小區發現,盡管電梯內和樓道里張貼著大量“禁止堆放雜物”的通知,但堆物現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各單元靠近頂樓的幾層,堆物情況還是存在。
在疏散通道消火栓箱附近,防潮墊、紙箱子雜亂堆放。仔細查看,一個紙箱子內竟放置著一個金屬籠子。在其他樓層,記者還看到居民將鳥籠子掛在常閉防火門上。常閉防火門是保障疏散通道安全的重要設施,具有自動閉合機制,能夠阻隔火勢和煙氣蔓延。但部分居民為了方便通風和擴大堆物空間,用木條等物品卡住防火門,使其保持開啟狀態。
樓道里,購物車、鞋架、紙箱、折疊椅等雜物隨處可見,有些居民甚至將堆物從樓道延伸到了疏散通道。此外,在疏散通道吸煙的情況也較為普遍。
“社區居委會和物業對樓道堆物問題高度重視,經常開展檢查和勸導工作。”居民孫先生說。在一個木質小茶幾上,還張貼著通知,以樓道火災案例提醒居民清理堆物。然而,到記者離開時,這個小茶幾依然原封不動地擺放在疏散通道內。
4 治理困境
多方協同為何這么難?
從老舊小區到次新小區,再到新建小區,樓道堆物問題普遍存在,且治理難度極大。這背后,既有居民安全意識淡薄、公共意識缺失的原因,也反映出物業管理和社區治理的不足。
在采訪中,很多社區負責人表示,對于物業而言,缺乏執法權是清理樓道堆物的最大障礙。雖然物業可以通過張貼通知、上門勸導等方式進行管理,但當遇到業主抵觸時,往往束手無策。此外,部分物業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疏忽,未能及時發現和制止樓道堆物現象,導致問題愈演愈烈。
蘭玻西社區副主任王瑾說,從居民角度來看,一些居民對樓道堆物的危害認識不足,認為只是占用一點公共空間,不會造成嚴重后果。還有部分居民存在僥幸心理,覺得火災等事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此外,一些居民確實存在物品無處存放的實際困難,在缺乏合理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將物品堆放在樓道。
社區在樓道堆物治理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有限,日常工作繁雜,難以對每個小區的樓道堆物情況進行持續、細致的監管。同時,社區在協調物業、居民和相關部門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機制,導致治理工作難以形成合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