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緣起,是前段時間在一次生豆杯測會上,聽李冬梅老師分享了埃塞俄比亞當地一種非常傳統的咖啡飲用方式:在喝咖啡之前,先點上一盆乳香熏香。這個做法讓我立刻聯想起自己在上香水調香課時產生的一個設想——喝咖啡可以搭配環境香氣。兩者不謀而合。
于是,我特意拜托朋友從埃塞帶回了一些當地的乳香,還順便帶了一大包當地售賣的咖啡豆(從瑕疵率來看,大概相當于G3以上)。這也印證了一個現象:在埃塞本地,高等級的豆子大多用于出口,剩下的才會在國內市場流通,就像我們很難在本地吃到最好的陽澄湖大閘蟹一樣。
我用電陶爐燒了一小塊乳香,再喝那支原本風味平平的中深烘咖啡豆,沒想到乳香竟然顯著提升了咖啡的層次感和余韻,還掩蓋了部分負面風味。這種體驗非常奇妙,就像幾年前我在中藥店喝曼特寧時,突然體會到香料感一樣。
這樣的做法或許與當前精品咖啡界主流認知背道而馳——即喝咖啡時應避免外界香氣干擾。但咖啡風味本就是一場嗅覺與味覺的綜合體驗。我當然贊同在咖啡測評時應避免使用香水等干擾氣味的禮儀,但對于大眾消費者而言,如何以平價、穩定的方式享受一杯好喝的咖啡,遠比追求動輒上千元的BOP獲獎豆更現實。
因此,我從來不反對“增味豆”。在這個談香精色變的時代,一方面很多人鄙視增味豆和特殊處理法,另一方面卻又熱衷往咖啡里加糖漿、調味奶,這難免有些荒謬。在阿拉比卡連年減產、咖啡豆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昂貴的“微妙風味”與平價的“穩定風味”相比,后者勢必會成為大勢所趨。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盡管質疑聲不斷,各種特殊處理法仍層出不窮,其背后無疑都指向一個目標——風味的穩定可控。
回到“環境香”這個話題,如果我前述的設想成立,那我們也許可以換個思路,不再一味強調從咖啡豆本身挖掘更多風味,而是從喝咖啡的環境香入手尋找靈感。這樣不僅突破了豆子本身的風味局限,還能保留咖啡的天然特性,豐富整體的飲用體驗。
借用香水調香的概念,我更愿意將一支咖啡豆的風味視作一個“和弦”——既不是單一的香基,也不是完整的香水,而是處在兩者之間的組合結構。在香水中,三到四個“和弦”才能構成一支完整的香水。
當然,這個理念并非全新。香水調香的原理其實已經在咖啡市場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影響。比如近年來風靡的特調咖啡,雖然起源于調酒,但其背后同樣遵循著“香氣組合”的邏輯。再如咖啡豆拼配,本質上也是味道組合與交互影響的一種體現。我其實也曾設想過用“咖啡液拼配”替代傳統的豆子拼配,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暫且不談。
此外,在近年的WBC比賽中,也有選手嘗試用香薰來加強咖啡風味的感官表達,盡管當時的做法只是為了增強豆子本身已有的風味。
那我們為什么不更進一步?試著用“香水調配”的邏輯去輔助呈現咖啡風味呢?比如在品飲一支清爽的淺烘豆時,搭配中后調的大分子香氣,如龍涎、麝香等天然“定香劑”,用以襯托花果香;又或借助沉穩的木質或焚香調,掩蓋傳統上被視為負面的木質或煙熏味。而在喝一杯濃醇的日式深烘時,搭配輕快的柑橘水生調環境香,或許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風味碰撞。
小紅書咖啡博主
第8個矮人
勵志做全網咖啡豆測評最多的博主
版權信息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歡迎分享朋友圈
■ 文章來源:公眾號【咖啡沙龍】原創
■ 文字作者:第8個矮人
■ 侵權聯系:weixin@coffeesalon.com
■ 合作聯系:微信cofesal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