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網·甲秀新聞訊 連日來,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活動,烏當區緊鑼密鼓地籌備巡游方陣表演。此次巡游活動作為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城市(貴陽)接力倒計時活動的重要環節,備受關注。烏當區巡游方陣將以茶文化為主題,融入花棍舞、簸箕畫等非遺元素,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貴州茶文化和烏當文旅融合新風采,為巡游活動增添一抹亮麗色彩。
巡游方陣:“茶香”馥郁 韻味十足
烏當區文體廣電旅游局文化遺產保護服務中心主任宋移波介紹,此次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烏當區巡游方陣名稱為“茶山尋味”,主要由80名苗族花棍舞非遺傳承人和下壩鎮九年制學校苗族小朋友,以及貴州師范學院30名采茶舞隊員組成,旨在展示貴州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和烏當區的鄉村旅居、非遺、康養療愈等農文體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風采。
“非常開心,能得到這次參加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的機會。”貴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大三學生譚禮香說,作為烏當區巡游方陣隊員,這個月以來,他們每天晚上7點開始排練,希望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展示自己。貴州師范學院旅游文化學院大二學生陳航也說:“能參加這次巡游活動,向大家展示貴州的茶文化,感到非常自豪。”
“為參加這次巡游活動,我們提前了半個月左右設計、排練采茶舞。現在,舞蹈已基本完成,正在做最后的優化。”作為此次采茶舞領隊,貴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大三學生代江玉告訴記者,活動當天,采茶舞將會和苗族花棍舞合并為“茶山尋味”巡游方陣,期待市民、游客到現場觀看。
采茶舞脫胎于茶農勞作時的動作,還原了貴州各族群眾上茶山采茶的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采茶舞還融入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簸箕畫。
簸箕,用竹子編制而成,作為裝盛、晾曬農作物之用。古時,布依族群眾常用其來盛放糍粑——他們將糍粑捏成人、物、花等形狀,放在簸箕里,再撒上顏料,然后取出糍粑,簸箕就留下了一些好看的圖案,這就是最原始的簸箕畫。
簸箕畫,主要盛行于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其造型稚拙、生動,色彩鮮明、艷麗,取材于民族民間故事和民風民俗等,充滿了鄉村生活氣息,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2018年,被列入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非遺展示:“東方Disco”花棍舞領銜亮相
走進烏當區下壩鎮九年制學校,烏當區巡游方陣苗族花棍舞隊員正手持花棍,隨著動感的音樂靈動起舞,鈴鐺撞擊花棍,不時傳來陣陣聲響,現場好不熱鬧。
“我是第二次參加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今年我們的花棍舞比去年跳得好,一定能更好的展示非遺花棍舞。”下壩鎮九年制學校學生宋毓游說。
“這次參加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的烏當區巡游方陣花棍舞隊員,大部分來自下壩鎮九年制學校的學生。我們學校也是第二次受邀參加。能向大家展示烏當的民族文化,讓學生有機會展現自己,我們非常興奮。”正在緊張排練苗族花棍舞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棍舞代表性傳承人王萬玉說。
據了解,花棍舞,苗語稱“奪蕊擁”,又稱金錢棍,是苗族男女青年表演的一種集體舞蹈。下壩鎮苗族花棍舞,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與創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形式。2007年,下壩鎮苗族花棍舞被正式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棍舞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成介紹,半蹲、相互交叉、打肩、打腰……花棍舞的一系列動作剛柔并濟、節奏歡快流暢,展現了苗族同胞的熱情與奔放。因此,花棍舞也被譽為“東方disco”。
近年來,為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花棍舞,下壩鎮九年制學校將花棍舞引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系統編寫專業教材、組建興趣小組、推行“花棍操”等措施,讓非遺真正走進了校園,使花棍舞在校園中煥發新生。
記者 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