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襄陽姑娘到嶺南名醫:她36歲當上科主任,帶出“三甲科室天團”診室里的“鐵人”:每年接診5000人,臨終前還在發科普“她救過我的命,卻救不了自己”醫者難自醫:猝死前她已連軸工作18小時
5月9日的晚上,廣州的醫療界被一條消息震驚了——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的大主任張北平教授因心源性猝死去世,享年52歲。這位被患者親切稱為“救命女神”的專家,半生心血全在詮釋醫者的仁愛,卻在事業的巔峰時期突然離去,實在令人惋惜。
張北平的醫學旅程是在湖北襄陽開啟的。1996年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后,她便向南來到了廣州,落腳廣東省中醫院。憑借著對中醫學的熱愛和對現代醫學的深入研究,她在36歲時就成為了總院脾胃病科的主任,成為全國少見的“娃娃主任”。
“她查房的時候總是帶著古籍,但一談起內鏡技術,那簡直就是個‘西醫迷’。”一位同事這樣回憶。張北平創立的“醫鏡融合”模式,把中醫的辨證方法和胃腸鏡技術結合在一起,既能精準找到病灶,還能用中藥調理身體,挽救了許多癌前病變的患者。她培養的47名碩士和21名博士中,有12個人已經成了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真的是醫療界的“黃埔軍校”。
翻開張北平的朋友圈,最新的一條動態停留在5月8日——一篇講腸癌早篩的科普文章。“張主任常常說,教會一個人做胃腸鏡,可能就能少一個破碎的家庭。”護士長哽咽著說。
診室里的她簡直就像一部“永動機”:每周四個門診單元,年接診人數超5000,晚上還忙著改學生的論文。2023年當選“南粵楷模”后,她還是堅持早上7點到醫院,就是為了能多接幾個外地的貧困患者。
有位網友回憶說:“去年的時候,我帶著得了胃癌的媽媽去找她,她看完CT后緊握著我的手,跟我說‘別怕,我們中西醫一起上’,這句話比什么藥都來得有用。”
在殯儀館的吊唁墻上,有條留言讓人心如刀割:“2019年我得了消化道大出血,是張主任半夜趕過來為我做內鏡手術。她當時笑著跟我說‘小伙子福大命大’,沒想到現在她卻……”
病人們自發整理了她的“救命語錄”:對那些焦慮的年輕人,她總愛調侃著說:“別老想著自己得癌,胃鏡的結果可比算命靠譜多了。”
面對那些抗拒治療的老人,她會拿出手機,向他們展示病灶圖:“阿伯,您瞧,這塊潰瘍再不處理就要‘黑化’了。”就是這種“接地氣”的交流,幫助很多人克服了對胃腸鏡的恐懼。
據醫院內部消息,張北平在離世當天剛剛完成了一臺復雜的ERCP手術,下午又忙著接診,晚上還召集團隊討論課題。這樣的高強度工作,已經成為她52歲生活的一部分。有學生含著淚說道:“老師總是說醫生要像戰士,可戰士也是需要歇一歇的呀!”
在5月15日的告別儀式上,有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堅持趕來送別:“十年前我得了萎縮性胃炎腸化生,西醫都說要切掉我的胃,可是張主任用中藥幫我逆轉過來了。”他顫抖著捧出泛黃的病歷本,首頁上整整齊齊地寫著張北平的醫囑——“好好吃飯,天天喝粥”。
雖然斯人已去,可青松廳外那片漫延的花海卻告訴我們:那些曾經被溫柔對待的生命,終究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就像張北平常跟學生說的:“身為醫生,咱們的職責,就是把絕望轉化成希望。”
今晚,珠江邊的燈光依然閃爍,只是少了一盞照亮腸胃病患者回家的明燈……
張主任,愿您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