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亂象下的網絡生態反思:從名人攻擊說起
在信息飛速流轉的自媒體時代,我們見證了太多匪夷所思的現象。胖東來曾發出感慨,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何如此艱難;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身為中國首富,商業成就舉世矚目,卻依舊未能逃脫網暴的陰霾;草根歌手馬健濤憑借努力突然爆紅,也遭受了無端攻擊 。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實則深刻反映出自媒體時代的亂象。
鐘睒睒,這位農夫山泉的掌舵人,站在商業世界的頂端,財富與聲譽集于一身。然而,今年2月的“網暴事件”,讓他陷入輿論漩渦。他的過往被人挖掘,爭議性話題被無限放大。在網絡匿名的保護下,各種污蔑言論、不實圖片肆意傳播。即便他呼吁平臺承擔責任,刪除惡意內容并道歉,卻依舊難以阻擋網絡暴力的浪潮。首富的身份非但沒有成為他抵御攻擊的鎧甲,反而似乎成了被攻擊的“原罪”。這種現象背后,既有部分人嫉妒心理作祟,見不得他人擁有巨大財富與成功,借網暴發泄不滿;也反映出社會壓力下人們心理的扭曲,在激烈競爭中,將矛頭指向公眾眼中的成功人士。
再看馬健濤,這位憑借自身努力走紅的草根歌手。他的歌曲《攙扶》與《小李飛刀》的旋律糾葛引發爭議,即便從專業音樂版權判定來看,兩首歌曲相似度未達8小節通常不被判定為侵權,且版權方也未訴訟,但他依舊被扣上“裁縫”的帽子,遭受惡意攻擊。對比明星歌手,他們的作品很少被輕易質疑,而草根歌手一旦走紅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究其原因,是利益驅使下自媒體“挑軟柿子捏”的行徑。他們篤定攻擊草根歌手無需承擔太多法律風險,畢竟草根歌手往往缺乏資金與專業法務團隊,難以有力反擊,于是借此博眼球、謀私利。
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門檻降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這也導致大量沒有特長與能力,卻渴望在互聯網賺錢的人,選擇了歪門邪道。他們不愿提升自身,轉而攻擊名人、名曲,通過制造話題、挑起爭端來獲取流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無視音樂版權、無視法律。很多人甚至根本不清楚音樂版權如何判定,怎樣才算侵權;對法律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表面,肆意踐踏他人權益。
厚土小姐建議直播平臺的MCN在招募主播時,應重視主播職業技能的篩選與培養,這無疑切中要害。MCN作為主播的孵化與管理機構,有責任把控主播質量。一個具備良好職業技能與素養的主播,不會輕易陷入惡意攻擊他人的泥沼。他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創作成果,明白法律的界限不可逾越。對于沒有簽MCN的個人主播,平臺同樣要加強職業技能的篩選與培養。從注冊環節開始,就可以設置相關的考核機制,如版權知識考核、法律法規考核等,讓主播在上崗前就對行業規范有清晰認知。
只有從根源上遏制這種不良風氣,我們才能凈化網絡生態。當主播們都能憑借自身的才華與努力去吸引粉絲、獲取收益,而不是靠攻擊他人博眼球時,網絡環境才能回歸理性與和諧。我們期待一個充滿尊重與創作活力的網絡空間,在那里,無論是商業巨擘還是草根創作者,都能安心逐夢,不再受無端攻擊的困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