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波士頓動力通知其Atlas X電驅項目某核心模塊暫停測試。
官網沒有細說,但供應商渠道泄出一句話:磁體申請沒批下來。幾個字,足夠讓業內人明白,這次卡殼不是設計問題,是稀土出了問題。而問題的源頭,在中國。
這種情況,并非孤例。2023年,美國商務部把芯片禁令甩向中國,連ASML都不得不收手。當時美國說:國家安全優先。沒人說它破壞自由貿易,沒人提報復性操作。
但當中國推出稀土出口許可制度——不是禁賣,只是需要寫明用途、說明終端——美媒卻開始密集批評:中國在武器化資源。
這就好像:你關了門叫防盜,我上了鎖就是封路。
2024年底,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項目也被磁體問題卡住。馬斯克親自打電話申請稀土出口許可,商務部沒說不同意,但要求他說明磁體嵌入了哪一塊關節,用于什么用途,是不是再嵌套進可出口產品?這事他居然說不清。
而這恰好是制度的核心——你想要稀土,就得把用途講明白。講清楚了,不見得批,但至少有門。講不清,那你自己轉回去補表格。這制度不像美國那樣簡單粗暴:不準出口。它反而提供了一條你講明白就能走的合規通道。
但問題就出在這里。美國不喜歡聽你設前提,它習慣自己當規則制定者。它告訴荷蘭ASML不能賣EUV光刻機,你必須照辦;它告訴韓國三星要把在華技術數據上交,否則撤資;它用芯片法案明確寫著:拿我補貼,就不能擴產中國。這些沒有人罵破壞自由貿易”,反倒被媒體吹成構建安全產業鏈。
2025年4月,法國世界報發文直言:當中國擁有資源,美國開始講規則。這話翻譯得更直接些就是——如果你說自由貿易,我才講公平;但當你有稀土,我就改講安全。
紐約時報更早就指出,美軍F-35戰機需要超過400公斤稀土磁體,包括鏑和鋱,如果沒有中國的精煉體系,美方供應鏈完全不可持續。
而這些資源,超過90%的產地和精煉都在中國手里。可笑的是,美國既想繼續采購,又不愿意接受審查條款,還不忘罵一句你們這是搞控制。
路透社5月報道稱,中國正在試點稀土追蹤機制,通過編碼和成分標記,判斷出口材料最終是否流向了軍工系統。不是封鎖,而是控制過程。
這項機制在與中東某國合作時首次實用化——用來審查某些名義上是民用的產品,是否真的不涉軍工。這才是真正的博弈場:不是你能不能買,而是你敢不敢講清楚。
相比之下,美國限制芯片,不問你是做AI圖像還是做城市燈控。它不給解釋窗口,也不給申訴流程。你只需要記住一句話:我說了不準。
在這個規則下,中國從2024年開始嘗試用出口許可制度打造一套流程型信任體系——既控制風險,也篩選真正愿意對話的人。
法國不理解,美國不接受,日本則在嘗試適應。2025年3月,日本住友金屬與中國稀土企業簽訂了一份長期配額+用途透明協議——他們認了這套規則,用實際合作換來了低干擾批次許可。這不是妥協,是信任在流程層面的新構建。
你不能既要別人的資源,又不讓別人知道你在干什么。最吊詭的是,美國不是沒有用過出口審查。
1980年代,戰略資源出口管制法就寫明:某些稀有金屬必須指定終端用戶,不能轉出口,否則就算非法技術轉移。那時候沒人說這是干涉市場。因為那是美國定的規矩。
換成中國來定,就變成打擊自由貿易。
你能接受蘋果告訴你怎么用App,但你不能接受中國問你磁體裝進了哪架無人機。你認得美國的安全法案,卻看不起中國的流程申請表。這不是認知分歧,是姿態問題。
真正的問題不是誰有權不賣,而是誰有資格設限。而這個問題一旦改寫,就會動搖過去幾十年全球分工的默認劇本。
稀土不是武器,但是工具。不是因為它稀,而是因為它終于被用在了規則設定這件事上。過去的故事都是:技術掌握者寫流程,資源提供者只能遞貨。今天,中國換了一個角色。
所以,美國才急。它不是怕買不到,而是不習慣別人讓它填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