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貿易談判明明還剩90天,結果美國這邊就按捺不住,不到48小時,特朗普就接連發出三道威脅,似乎在催促中國“交出籌碼”。
但誰料,面對美方的連環威脅,中方立刻祭出了“稀土”這張王牌,顯然不打算輕易讓步。
那么,美國這次打的是什么算盤?還能靠威脅就得逞嗎?
日內瓦談判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中美代表在日內瓦的閉門經濟會談終于有了結果,大家最關心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經濟理論,而是“措辭”的變化。
沒錯,就是那幾個字,完全改變了兩國關系的氣氛和未來走向。
聯合聲明里沒有出現美方慣常的詞匯,比如“挑戰”“失衡”“安全威脅”之類的對抗性語言,反而強調了“相互開放、持續溝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
還聲明提出要建立一個磋商機制,雙方可以定期交流,別再像以前那樣隔三差五的搞一場“高壓會談”。
最震撼的,莫過于美方在發布會上的發言,賈米森·格里爾,這位美國貿易代表,居然在全美直播中提到“中國伙伴”,“Chinese partners”。
要知道,這四個字可不是隨便就能從美國嘴里冒出來的,這算是首次在貿易領域公開提及“中國伙伴”。
如果你了解一點中美關系,知道這句話有多重分量,過去的美國,誰敢這么說中國?不過,這次,格里爾是低調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要說為什么措辭一變再變,根本原因就是談判桌上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想一下,過去三年,美方可是一直在加碼施壓,不斷制造各種麻煩,但收效甚微。
這一切,都是在中國的幾招“暫停”策略下發生的,真的是步步為營,讓美方被打得措手不及。
比如在4月1日,中方宣布暫停增持美債,結果美國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立馬飆升至4.37%,這可是兩年來的最高點,直接讓美方的金融體系感到“疼痛”,美聯儲這兩周是怕得不敢加息。
還有5月9日的西海岸港口“零靠岸”事件,洛杉磯港和奧克蘭港幾乎沒貨卸,連疫情期間都沒這么嚴重。
港口調度主任都感慨:“我們已經三周沒見到來自中國的貨船了。”
洛杉磯的華人社群更是看得眼睛都瞪大了:“這可真是頭一回,倉庫比停車位還空!”這可比口號響亮得多——中方只是悄悄地在幾個關鍵節點按了“暫停鍵”,美方卻被突如其來的“空空如也”打了個措手不及。
白宮的態度,媒體一針見血地諷刺道:“像餐巾紙一樣,隨時折疊”。
美國從“施壓者”搖身一變成了“請求方”,這并不是情緒化的波動,而是背后邏輯的重新洗牌,一旦底線被踩,規則就得改。
而這些變化,最直接的反映,便是在談判桌上的措辭上。
美方的三道威脅
不過這剛握手言和、蜜里調油的好時光還沒過多久,美方卻突然翻臉,丟下一連串的威脅,說如果中國不趕緊和他們簽訂貿易協議,后果很嚴重。
5月12日,那個時候中美剛剛結束談判,大家都還在吹噓成功合作的成果。
特朗普那天在白宮說得一副老朋友的樣子,感謝大家這么努力,談判結果非常好。
可他話鋒一轉,說未來90天如果不能達成協議,關稅將會從現在的30%提升到“明顯更高”的水平。
聽到這個,誰不心里一涼,什么叫“明顯更高”?這不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嗎?
不過,美方并沒有就此收手,接下來的13日,美商務部也開始行動,發起了一波“亮劍”,他們撤銷了之前拜登政府制定的AI擴散規則,并加強了對半導體的出口管制。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管制的重點直指中國的華為和AI行業。
美方威脅說,任何在全球范圍內使用華為的昇騰芯片,都會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而將美國的AI芯片用于中國AI的訓練和推理,也得面臨“潛在后果”。
這簡直就是對中國AI產業下達了一道“封殺令”,你想,中國的半導體技術一直被美方壓得死死的,AI領域也只能依賴美國的芯片。
美方這波操作,不就是赤裸裸地在制約中國科技發展嘛,可他們顯然覺得還不夠,繼續在芬太尼問題上找茬。
說到芬太尼,大家都知道這可是一個超級敏感的議題,美方一直拿這個問題說事,抨擊中國沒有做到有效遏制芬太尼的流入。
雖然根據雙方的聯合聲明,美方因為芬太尼問題加征的20%關稅至今沒有撤銷,但中國方面已經多次表態,表示如果美方真心想合作,就應該停止推卸責任,采取平等、尊重的態度與中國對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3日的表態也是挺直接的,指責美方試圖將責任推給中國,呼吁美方放下“甩鍋”心態,認真合作。
但是,理智的呼聲并沒有讓美國立刻收手,美國前駐華大使伯恩斯馬上跳出來說,這20%的關稅是對中國的“明確警示”。
他說,如果中國不在芬太尼問題上采取行動,后果一定很嚴重。
其實,他的言論和特朗普政府當時加征關稅時的態度沒什么兩樣,特朗普曾說過,正是因為中國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流入美國,才會加稅。
如果90天后雙方依舊沒達成協議,關稅重新加碼是板上釘釘的事。
中方的堅決反制
不過美國似乎沒想到,中國居然真敢拿這個“王牌”來玩,掐住他們的脖子。
美國提出要求中國解禁稀土出口,想通過施壓讓我們松口,結果呢?中國果斷回應:“想得美!”
參考資料:環球網——嚴管對華芯片出口、更多措施加強管制,美新規“換湯不換藥”
這一切的背景是,美國已經開始感受到稀土短缺的壓力,尤其是對于軍工、航天和新能源產業來說,稀土簡直是命脈。
美國想要零成本逼迫中國讓步,尤其是在芯片產業上繼續給中國施壓,可是,現實給他們當頭一棒——中國可不是好惹的。
在美國提出要求后,中國的多個部門和七個省份迅速召開了專題會議,開始加強對戰略礦產出口的管控,確保稀土的流出完全受控。
中國新聞網——外交部駁美國前駐華大使涉芬太尼謬論:罔顧事實,中方堅決反對
這讓美國的計劃徹底泡湯,特朗普可能以為威脅幾句就能讓中國低頭,結果是“門兒都沒有”。中方不僅沒有解禁,反而加強了管制,明確表示,無論美國怎么搞,稀土出口要想從中國流出去,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美國由于稀土供應受限,軍工、航天和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開始吃緊,生產成本飛漲,部分工廠甚至出現停工現象。
就連特朗普都急得不行,嘴里喊著要給企業們“解決問題”,但面對中國這一手,簡直就是一陣冷風吹過。
美國超市的貨架開始空蕩蕩,工廠因為原材料短缺停擺,而一旦稀土斷供,他們的高端產業鏈將面臨崩潰,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科技與軍事領域的地位。
可特朗普顯然不甘心,他的目標是通過短期內的壓力,創造籌碼,爭取到稀土出口的談判權,然而,想要零成本達成目標,這可真是個不切實際的夢。
美國那邊,似乎是看到了稀土危機就開始慌了,急急忙忙和中國簽了個臨時協議,試圖緩解眼下的窘境。
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這不過是暫時的“休戰”,三個月后的局勢仍然充滿變數。
至于美國出招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先是關稅大棒,老套路;再來是瞄準高科技領域,妄圖從中撬動中國的技術進步;最后,還翻舊賬,拿之前的承諾來威脅。
看似氣勢洶洶,背后卻是打得越來越軟,中國這一回,不僅反應迅速,直接拿出稀土這一利器,捏住了美國最痛的地方。
自食惡果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稀土這么重要?稀土可是制造手機、電腦、飛機、導彈、新能源車等高科技產品的關鍵原材料。
如果沒有稀土,所有這些現代科技都將受到影響,而全世界80%的稀土就集中在中國。
盡管美國在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短期內是替代不了的,一旦中國決心管控得更嚴,美國的相關工廠的確要大傷腦筋了。
然而,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我們在稀土方面占據優勢,但在芯片技術上,我們仍然依賴美國。
盡管中國的技術在進步,但要完全獨立制造芯片,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美國的武器和新能源車行業也離不開稀土,如果硬扛下去,雖說他們的庫存能撐一段時間,但不久后也得面對嚴重的后果。
如今,中美之間的較量,正如兩頭大牛頂著對方,美國想靠蠻力壓迫,而中國則巧妙地用稀土這一“盾牌”進行防守,誰能扛得更久,誰看得更遠,才是這場博弈的關鍵。
接下來的三個月,風浪不斷,局勢還會有很大的變動,美國那邊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繼續施壓,而中國也不會輕易讓步。
畢竟大國之間的斗爭從來就不是一時半會兒能結束的,最后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隨著美國的導彈工廠已經開始“三班倒”提前囤貨,我們的新能源企業也應趁著稀土管控嚴格的機會,抓緊技術升級,爭取減少對美國材料的依賴。
這場貿易戰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在逼著中國不斷進步,長遠來看,未必是壞事。
三個月后的談判結果如何,誰也說不準,但至少可以確認,中國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隨便讓步,手里有稀土,心里有底,腰桿挺得直,談判時不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