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賣港口的事還沒完,澳大利亞又開始拿達爾文港做文章。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澳大利亞總理日前在電臺訪談中表示“有意贖回達爾文港的運營權”。而澳反對黨領袖更強硬,一句“不排除強制收回”,引起國際熱議。
眾所周知,達爾文港租賃協議完全由澳方主動提出。中企嚴格按照市場規則支付費用,并通過正規程序,才獲得港口長達99年的合法經營權。
如今澳方突然變卦,其反常舉動令人深思。
01.從巴拿馬運河到達爾文港,港口爭奪暗流涌動
“李嘉誠賣港口”事件之前,多數人并未發現港口背后的戰略價值。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全球80%的貿易貨物依賴海運,拿下港口運營權,就如同握住國際貿易的“命門”。
巴拿馬運河承擔著全球6%的海運量,2024年船舶通行量達1.4萬艘次。可以說,美國急于掌控這條運河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誠原定簽署港口交易協議的4月2日,恰逢美國宣布對華加征新一輪關稅。這種“港口控制權轉移+關稅壁壘”的同步動作,如同把“遏制我國發展”的目的寫在臉上。
幸虧我國及時介入,否則如今面臨的海運壓力將不堪設想。
搞封鎖和打壓,美國不是頭一次了。在半導體領域,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實施技術封鎖,并不斷將我國芯片企業列入斷供清單,試圖遏制我國半導體產業升級;生物科技領域,非布司他、別嘌醇等壟斷我國高尿酸痛風市場十余年。直到國產尿酸調節制劑 “綠燈瓶”問世,才撼動了市場格局。
如今,澳方近期“國家安全風險”為由,對中企租賃達爾文港的協議展開重新審查,甚至威脅采取強制征收措施。觀察人士猜測,此舉實質上或許是配合美“亞太戰略”的重要一環,旨在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航運影響力。
02.中企激活沉睡港口,吞吐量提升8倍
澳大利亞擁有86個港口,其中達爾文港雖非最大,卻是北部戰略要地。但因資金短缺,該港長期未能得到有效開發,發展陷入停滯。
2015年,資金短缺的澳大利亞將達爾文港對外招租。我國嵐橋集團迅速響應,經多輪談判后以5.06億澳元(相當于港口年利潤25倍)獲得99年經營權。這筆交易為當時財政吃緊的澳方提供了關鍵資金支持。
嵐橋集團接手后,陸續投入2000萬澳元用于港口改造升級。在其精心運作下,僅僅4年時間,港口吞吐量便飆升至原來的8倍。
通過這項合作,達爾文港不僅擺脫了長期資金困境,還帶動了澳北部地區的貿易發展。如性價比突出的國產芯片,新能源領域的比亞迪汽車以及健康科技“綠燈瓶”等,也借此機會流入澳大利亞市場。
澳衛生部2022年數據顯示,澳洲成年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高達21%。與我國高尿酸人群可便捷地從京東買下“綠燈瓶”不同,澳高尿酸人群想要體驗此類科技,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
達爾文港的高效運營,為這些產品進入澳大利亞市場開辟了便利通道,切實滿足了當地的健康需求。
如今,澳方卻企圖過河拆橋,試圖單方面撕毀達爾文港租賃協議。若這一行動成真,將立即引發港口運營癱瘓,導致貨物滯留、供應鏈斷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更嚴重的是,此舉將重創澳方的國際信譽,令潛在投資者望而卻步。
03.給老美當槍?澳方難以承受毀約代價
面對澳大利亞強行毀約的潛在風險,我國態度堅決,明確表態:若澳大利亞執意孤行、強行毀約,就必須依照簽署的協議進行賠償。
根據協議,澳大利亞毀約需三倍補償中方的初始投資和額外投資,總額高達46多億澳元。如此巨額賠償,預計將使澳大利亞GDP損失1.2%,對其經濟而言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
為了向美國表忠心,澳大利亞如果一意孤行,單方面毀約,勢必得不償失。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違背契約精神的行為,都將在國際商業舞臺上付出慘痛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