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中方賀電一個星期以后,德國新總理默茨,終于在自己首份政府聲明中,第一次提到了中國和中德關系,措辭讓外界大吃一驚。
在此之前,默茨一直保持緘默,只把外交重心放在美歐。他的首訪給了法國,前幾天還特意和歐洲領導人去了一趟基輔。
【默茨終于公開談到了中國】
不過中德經貿合作的規模就擺在那里,默茨終歸是要表態并采取行動,回應國內期待,否則他這個總理就談不上稱職。
默茨在聲明中的措辭很微妙,既承認中國是德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伙伴,又揚言自己要對中國采取更加強硬的方針,隨后繼續渲染他是如何對中俄關系“深感擔憂”,要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云云。
不僅如此,在歐盟“去風險化”論調集體退潮、大力發展與中國合作的大背景下,默茨又生造了一個“戰略去風險”的新概念。
總得看下來,言之有物的干貨很少,陳詞濫調反而占據了不小的篇幅。
這種情況并不讓人感到意外,默茨一向自詡為大西洋主義者,推崇深化與美國的全方位合作,對中歐關系的態度比較消極。
【默茨繼續迎合所謂的“去風險化”】
如果這時候的美國還是民主黨當家,美德之間或許不缺共同語言,德國也絕對會是響應“全球同盟”戰略最積極的那一個。
結果默茨偏偏遇上了一個對美歐同盟敬謝不敏的特朗普,這讓他在制定對外政策時束手束腳。
當選后這幾個月,默茨對美國的言行態度變了又變,一會示強,一會服軟。如今他首次亮明對中國的態度,可能要不了多久,口風又會出現變化。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默茨和默克爾乍一看都是一個黨派,可兩人并不是一路人。
當初默茨正是因為斗不過默克爾,才選擇退出政壇,他所代表的“大西洋主義”,在默克爾時代一直沒有掀起什么風浪。
直到默克爾卸任,默茨才卷土重來。
【默茨和默克爾同一黨派,卻不是一路人】
只不過他這個總理,當得頗為曲折,在議會投票環節就出師不利。
本來基民盟聯盟和社民黨兩大派系聯手,在議會席位堪堪過半,結果在第一輪投票中就有人跑票,開了德國戰后政治的先河。
直到第二輪投票,默茨才涉險過關。從那時起外界就意識到,德國新的執政聯盟,相處得并不融洽,在內外政策上雙方都有分歧,如果不是“極右翼”德國選擇黨異軍突起,默茨組閣還要費一番周折。
默茨正式出任總理之后,就要面對各種內憂外患,外界都希望他發表政府聲明的時候,能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制造更多問題。
前任紅綠燈政府的教訓就擺在那里,因為陷入激烈內斗,最后不得不提前解散,朔爾茨黯然離場。
【馮德萊恩都在軟化對華措辭,默茨示強選錯了時機】
折騰了這幾年下來,本來在歐盟對外政策上很有話語權的德國,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從前,盲目迎合“去風險化”論調,以至于無力阻攔歐盟通過不利于中德經貿的關稅法案。
默茨的政府聲明,大體上與執政聯盟之前達成的協議一致,不過他關于中俄的措辭顯得有些不同尋常,更準確地說,是完全沒有跟上形勢的最新變化。
曾經歐盟最強硬的對華強硬派,比默茨還要推崇美歐跨大西洋聯盟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在謹慎地斟酌對華措辭,而且俄烏也都開啟了和談進程。
結果默茨這個新任德國總理,他的戰略認知仿佛還停留在去年甚至更早。
默茨還在聲明中提到,自己的絕對優先事項,是加強歐洲獨立性,一步步真正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乍一看和法國長期提倡的戰略自主不謀而合,但能多大程度上實現,就另當別論了。
【默茨近段時間的外交重心放在歐洲】
默茨收到中方賀電,已經是上個星期的事情了,不過從勝選到正式發表政府聲明前,他很少在公開場合提到中國或是中德關系,這種姿態顯然是刻意為之。
默茨挑選的外交部長也有說法,此人一直主張,德國需要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推動北約一體化進程,并對中歐深化合作持十分消極的立場。
以德國目前的情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才是正確出路,至少能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性,偏偏新總理要把“去風險化”掛在嘴邊,這是德國商界不愿意看到的。
究竟是默茨大西洋主義者的政治底色更勝一籌,還是說德國國家利益的迫切訴求優先級更高,全看默茨在發表政府聲明后,具體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方針。
可以確定的是,想要推動歐洲戰略自主,解決德國面對的一系列疑難雜癥,絕對離不開與中國深化合作這一步驟,默茨不參照前任的經驗和教訓,非要在錯誤的時機對中國示強,未嘗不是一種舍近求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