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方多地
大雨過后出現很多大蝸牛
引發網友熱議
還有不少人出于好奇
徒手抓了起來
網友紛紛提醒:
千萬別碰!這是非洲大蝸牛!有毒!
非洲大蝸牛是什么?
非洲大蝸牛,又名褐云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會從躲藏處爬出。
喜歡吃農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種作物,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
其身上攜帶多種細菌,用手觸摸,會引起皮炎、皮膚瘙癢、腫脹等。
其身上寄生著各種寄生蟲,最常見的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寄生蟲會往人體的中樞神經或腦脊液里“鉆”,一旦感染,患者會不斷發熱、頭痛,引發腦膜炎,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相關研究表明,人可通過以下途徑感染廣州管圓線蟲——
①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② 傷口、黏膜與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觸;
③ 食用被感染的螺污染的沙拉、蔬果、水。
福建將開展專項行動
福建定于2025年5月-9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非洲大蝸牛夏季集中滅螺行動。實施環節和重點任務如下——
一、實施環節
前期準備階段(2025年5月)。在冬季清除行動、日常巡查基礎上,制定工作方案、專題部署推進、廣泛科普宣傳、指導科學滅螺,努力營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圍。
集中清除階段(2025年6-8月)。根據各地發生情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由各地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協調機制成員單位,合力推進本轄區非洲大蝸牛夏季集中滅螺行動。
鞏固提升階段(2025年9月)。各地要結合實際,及時拾遺補漏,總結此次集中滅螺行動的經驗做法,鞏固提升專項行動成效,建立完善長效防控機制。
二、重點任務
強化源頭預防管控。加強非洲大蝸牛等外來入侵物種口岸防控,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強化境內跨區域調運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植物產品等檢疫監管,壓實寄遞運營企業主體責任,防止非洲大蝸牛在我省擴散傳播。
建立監測防控機制。各地要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機制,結合前期工作基礎,對公園綠地、住宅小區、果(菜)園、農田、濕地、口岸等各類重點發生區域,組織開展常態化監測,掌握其分布范圍、發生頻次、危害程度等,構建非洲大蝸牛監測預警網絡,精準指導科學防控。
組織集中滅螺行動。以縣為單位,由防控協調機制成員單位統一組織,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結合“潔凈家園”、愛國衛生運動、村莊清潔行動、志愿服務活動、城市園林綠化日常管養等,通過投食誘集、定點查捕、人工撿拾、化學滅殺(撒施生石灰、食鹽)等多種手段,全面滅除轄區內非洲大蝸牛。
加大宣傳科普力度。加強非洲大蝸牛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宣傳教育與科學普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抖音等媒體做好宣傳,增強公眾認識和防控意識。暢通公眾反饋渠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治工作,積極構建群防群治的防控格局。
指導科學規范滅螺。各地各部門應充分發揮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及防控專家組技術優勢,通過專項培訓、專題講座、現場解說等形式,按照《非洲大蝸牛防控技術指導意見》的要求,對防控非洲大蝸牛的方法和技術進行指導,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科學處置能力。
如何清除非洲大蝸牛?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30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它爬行的地方會留下黏液,而黏液本身就攜帶著病原體,甚至在它們的糞便中,依舊存活著病菌和寄生蟲。如不小心踩到,要及時做好清洗工作。
如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找物業公司進行處理,或者找專業的殺蟲公司處理。
如果在家里發現少量蝸牛,可利用家中的食鹽處理。蝸牛被撒食鹽后,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死亡。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來源:央視新聞、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網站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