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李白是一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古代“三好學生”。事實上,現實很殘酷,李白縱有“詩仙”之才,卻也是一生懷才不遇,
直到25歲,李白自認為學業有成,開始從蜀地前往中原尋找機會施展抱負。李白的詩歌很快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不幸的是,他從未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這時,李白想到了泰山:古代很多人借用了“泰山”的力量。唐玄宗曾到泰山祭祀,他突發奇想到泰山等待皇帝再次光臨泰山。
于是,在中原漂泊多年的李白于736年進入山東。當然,李白在這個時候是帶著“遇貴人,學劍術”的想法來到山東。出乎意料的是,他一到東魯,就在汶水河畔遇到了一位老人。
李白走近并問路,表達了他學習劍術和武術的愿望。出乎意料的是,他被老人嘲笑,老人說:“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這讓李白非常生氣。
雖然他和老人爭論了很長時間,但他還是耿耿于懷。隨著在山東的時間越來越長,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儒家學者。
李白發現,當時魯地有著濃厚的周孔遺風遺俗。要求人們的言行必須符合“禮儀”的規范,一切行為都必須按照固有的規章制度進行,否則就會被視為異類。
尤其是以汶上翁為代表的魯儒,走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道路,不理會外部事務,只注重讀圣賢之書,思想極其保守。
但這次他們遇到了李白這位多才多藝、思想活躍的“雜學者”,李白的行為舉止不符合當地儒生認可的“禮”。魯的一些恪守禮教的儒家學者認為李白缺少“禮教”。
對于李白來說,他也非常不喜歡魯地儒家學者的保守主義,非常鄙視他們只會咬文嚼字,但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李白與汶上翁發生爭執,看到這些人的迂腐行為時,因此,李白的杰作《嘲魯儒》應運而生。
他譏諷的對象是歲數偏大的老儒生,這首詩的第一句:“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他的感覺是,這些白發蒼蒼的山東儒生只談詩、書、禮、易、春秋,甚至到了晚年,他們也只限于尋找五經的章節和摘錄。
然而,如果有人問起解決問題的對策,他們就會茫然無知。即便如此,他們平日里卻裝得一本正經,穿戴上十分考究。但他們符合“禮”的著裝在現實中引起了一個很大的笑話:“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這句詩,我不再白話翻譯了,大家都能看得懂是什么意思。接著,李白繼續寫:“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這句話意思是:難怪重視為天下服務、造福人民的秦朝宰相李斯不重視這些儒家學者。他們太死板了,只知道死讀書。
接下來一句,李白表達態度:“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意思是,注重經世濟用的李白與迂腐的儒生不是一路人。
最后一句則是鞭撻與譴責:“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這句話與“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是一個意思。
李白的嘲諷并不包含臟話,但他生動地描繪了那些腐敗庸俗、對世界一無所知的迂腐儒生保守和固執的本性。如今,成了“文罵”者爭相學習模仿的經典杰作。
李白嘲笑腐儒,但尊重大儒。后來,他又寫了“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表達了他對儒生一輩子死讀書的鄙視。他還認為,魯儒思想過于保守和狹隘,難以容納智者。這時,李白的想象再次爆發:“魯國一杯水,難容橫海鱗。”
魯國小如一杯白水,怎么能容納能在海中自由漫步的大魚呢?當然,李白并沒有用一根棍子殺死山東所有的儒生。
雖然他嘲笑山東的腐家,但他絕對尊重山東的文人和知識分子,如孔子、孟子等大儒。他欽佩像叔孫通這樣適應性強、辦事靈活的學者,并將自己歸類為其中之一。
李白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根本上是因為他能夠接受和吸收來自不同地區的優秀思想和文化,并借鑒不同流派的長處。
李白甚至經常在自己的詩歌中使用山東人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海鳥知天風,竄身魯門東。”。山東造就了許多人才,李白不僅欽佩山東的思想家,還欣賞當地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和俠士的才華和行為。
李白在魯住了近二十年,如果他非常討厭山東人,他就不會在那里住這么久。只能說,山東一部分腐儒不受李白的歡迎,而大多數山東人則受到李白的高度認可和欽佩。
魯文化以儒家禮樂文化為核心和靈魂。李白能夠在魯生活近二十年,恰恰說明他接受了魯文化的大部分內容。
李白只是嘲笑那些頑固保守的儒家學者,他們不僅在山東,而且在全國各地都有。只是魯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源地,魯的知識分子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其他地方更深。
人們可以看到,在李白的思想中,平等和自由是人民的權利。即使是一位帶著兩條魚和一桶酒來拜訪他的當地小官員,李白也熱情地接待并與他一起喝酒:“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
這種追求平等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詩歌中,就是“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然而,這種平等觀念與儒家嚴格的等級制度相沖突。
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偉大詩人李白強烈反對和駁斥儒家繼承下來的嚴格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嘲笑腐儒,這并不奇怪。毫無疑問,李白對第二故鄉的依戀,蜀是他的第一故鄉。
但李白在魯生活了近二十年,這在他的生活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女兒平陽在山東長大,兒子伯禽也出生在山東。魯是他長期居住的地方,留下了許多詩歌和著作。因此,魯可以說是李白的第二故鄉,甚至杜甫、元稹等人都稱他為“山東李白”。
李白還在山東結交了一群隱士朋友。李白和杜甫這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也是在山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倆一起在齊魯旅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在流浪的過程中,他們穿越山川,吟唱詩歌和美酒,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就年齡而言,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對杜甫十分關心。杜甫對李白懷有極高的敬意,兩人共同游歷,在中國詩壇留下佳話。
因此,盡管李白不喜歡山東的一些儒家學者,但他在山東獲得了更多。因此,李白的詩句,自顧無所用,辭家方未歸。”
“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等詩句,更是清楚地表明他已經將魯地當作自己的家園、游子的港灣。李白一生都在尋求報國的機遇,忙于奔波,遭遇了無數挫折,最終一事無成。
盡管李白在仕途中并未取得任何成就,但作為一名詩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