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江南道宣城縣出了個巨盜名曰周霸天,此人身高七尺,滿臉橫肉,自二十歲起便嘯聚山林,帶著一幫亡命之徒打家劫舍。
他專挑富商巨賈下手,有時甚至洗劫官銀漕船,十幾年下來竟攢下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在皖南山中營造了一座堪比王府的莊院,豢養(yǎng)死士百人,連當(dāng)?shù)貭I汛官兵都不敢輕易招惹,百姓們更是談之色變,背地里稱他“活閻王”。
康熙五十六年,新上任的宣城縣令名叫李繼善,年方四十,生得方面大耳,一雙虎目不怒自威。
此人出身寒門,卻飽讀詩書,尤其擅長刑名錢谷,在浙江做知縣時便有“鐵腕能吏”之稱。到任次日,他便命衙役張貼告示,嚴(yán)令境內(nèi)匪盜三日內(nèi)自首,否則一旦拿獲絕不輕饒。
周霸天聞訊后哈哈大笑,對嘍啰們說:“這李繼善不過是個書呆子,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誰知第七日深夜,李繼善親自率領(lǐng)二百精兵,借著月光抄小路突襲匪巢,周霸天猝不及防,竟被當(dāng)場擒獲,連同他的十八個心腹干將一并打入死牢。
周霸天在牢中思來想去,深知此次兇多吉少,便暗中命手下用重金買通獄卒,給李繼善送去一封密信,信中說愿奉上黃金五千兩、白銀三萬兩,只求留得一條性命。
李繼善接到密信后,召來心腹師爺陳仲達(dá)商議。陳仲達(dá)皺眉道:“大人剛到任便緝拿巨盜,正是立威之時,若收了這贓銀,豈不因小失大?”
李繼善卻撫須冷笑:“你可知《左傳》中‘璧將焉往’的典故?當(dāng)年衛(wèi)莊公被己氏所殺,他的玉璧終究還是被人奪走。如今這周霸天的金銀,即便我不收,難道就會長腿跑了?”陳仲達(dá)見勸不動,只得退下。
三日后,周霸天的手下用八抬大轎抬著三十口木箱送入縣衙后宅,李繼善驗(yàn)過銀兩,便吩咐獄卒給周霸天松了刑具,每日好酒好菜款待。
臘月廿三,正是民間祭灶之日,李繼善突然升堂問案,周霸天以為打點(diǎn)奏效,竟大搖大擺上了公堂。
誰知李繼善一拍驚堂木,歷數(shù)他十七樁搶劫罪、五樁殺人罪,喝令衙役將其押赴市曹斬首。
周霸天驚得面如土色,破口大罵:“李繼善!你收了我的銀子,為何出爾反爾?”李繼善冷聲道:“贓銀已充入國庫,你的狗頭卻要用來祭旗!”
當(dāng)日午時三刻,周霸天及其黨羽被斬于宣城西門外,圍觀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卻不知李繼善早已將那三萬兩白銀藏入自家地窖。
卻說周霸天被斬首后的當(dāng)晚,值夜的門房老漢王忠正坐在門房打盹,忽見一人影從街角晃過,定睛一看,竟是白天被斬的周霸天!只見他披頭散發(fā),脖頸處還在淌血,徑直往縣衙內(nèi)宅走去。
王忠大驚,抄起木棍追出去,邊追邊喊:“有鬼啊!”可那身影走得極快,轉(zhuǎn)過影壁便不見了蹤影。王忠嚇得癱坐在地,直到天亮才敢起身稟報。
說來也怪,就在當(dāng)晚,李繼善的寵妾柳氏突然腹痛難忍,產(chǎn)婆忙了半夜,竟生下一個男嬰。
這孩子生得濃眉大眼,只是右耳后有一塊青色胎記,形如刀疤。李繼善雖覺得此事蹊蹺,卻也沒往心里去,給孩子取名李承恩,寓意“承上天恩澤”。
誰知這李承恩從小就頑劣異常,十歲時便學(xué)會了賭錢喝酒,十四五歲更是沉迷煙花柳巷,常常帶著一群惡少在街上橫行霸道。
李繼善忙于政務(wù),起初只當(dāng)他是少年心性,直到有一天,管家哭喪著臉來報:“老爺,小少爺把城西的綢緞莊輸進(jìn)去了!”
李繼善這才驚覺兒子已是無藥可救。更可怕的是,李承恩仿佛對家中財物了如指掌,先是變賣田產(chǎn),接著典當(dāng)商鋪,最后竟打起了祖?zhèn)骼险闹饕狻?/p>
康熙六十一年,李繼善告老還鄉(xiāng),帶著柳氏和李承恩回到浙江老家。
此時他的家產(chǎn)已被兒子敗得只剩半幅田莊,原以為回到故土能讓兒子收心,誰知李承恩竟勾搭上當(dāng)?shù)氐暮1I,將家中最后的藏銀偷出來買了二十艘海船,說是要“出海做生意”。
柳氏哭著勸他:“兒啊,你父親一世清廉,如今就剩這點(diǎn)家業(yè),你可不能再折騰了!”李承恩卻反手給了她一巴掌:“老東西!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錢,輪得著你管?”
雍正三年,李繼善病重不起,臨終前想將祖?zhèn)鞯挠衽鍌鹘o兒子,卻發(fā)現(xiàn)玉佩早已被李承恩典當(dāng)了換錢。
他悲憤交加,指著兒子罵道:“你、你定是那周霸天轉(zhuǎn)世索債的!”當(dāng)晚便咽了氣。
李承恩卻連父親的葬禮都沒好好操辦,就帶著狐朋狗友去了賭坊,不到半年,竟將所有家產(chǎn)輸了個精光,最后流落到街頭乞討,三十歲不到便凍死在雪地里。
此事在浙江、安徽一帶傳得沸沸揚(yáng)揚(yáng),有人說親眼看見李承恩右耳后的胎記與周霸天一模一樣,也有人說當(dāng)年李繼善收受賄賂時,那三萬兩白銀上還沾著周霸天的血光。
老百姓們都說:“這便是天理循環(huán),當(dāng)年李太守貪了不該貪的錢,終究要斷子絕孫、家破人亡!”
直到乾隆年間,有個云游僧人路過宣城,聽說此事后長嘆道:“世人只知‘璧將焉往’,卻不知‘因果不空’。周霸天劫掠一生,錢財本就是不義之財;李繼善貪財害命,更是錯上加錯。
那孩子哪里是索債,分明是這兩家的業(yè)報啊!”這番話傳到市井,眾人方才恍然大悟,從此更信“善惡有報”之說,宣城一帶的吏治也漸漸清明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