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一大早,日本海軍派了六艘航母當先鋒,突然對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發動襲擊。這90分鐘的狂轟濫炸,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艦炸得稀巴爛,直接把二戰太平洋戰場的火藥桶給點著了。為啥日本要干這種捅馬蜂窩的事?說白了就是被資源短缺逼得走投無路,加上軍國主義分子腦子一熱,非要跟美國硬碰硬。
一、沒資源撐不住了:戰爭機器快沒油了
日本這島國啥都缺,工業發展全靠從國外買原材料。1937年的數據就顯示,日本90%的銅、80%的石油、60%的鋼鐵都得從美國進口。這種靠別人"接濟"的日子,戰爭一打起來就露餡了:從1937年到1940年,日本光汽油就燒了4000萬噸,可自己本土連一滴石油都挖不出來。
美國這時候卡脖子了。1940年9月,美國直接凍結了日本在美的資產,連航空汽油都不讓賣了;1941年7月更狠,石油禁運令一下,日本94%的石油供應說斷就斷。日本海軍一算賬,手里的石油只夠打18個月仗。這時候東南亞那些英荷殖民地,就像擺在眼前的"大蛋糕"——印尼的石油占全球四分之一,橡膠產量占九成,可這些地方都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眼皮子底下。
二、腦子發熱想賭一把:軍國主義的瘋狂算計
日本高層對美國實力的判斷,簡直跟瞎子摸象似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雖然知道招惹美國是"捅老虎屁股",但最后還是硬著頭皮上了。為啥?說白了就是三招臭棋:
覺得能偷襲成功:想著先發制人把美軍艦隊打殘,能換來至少半年的喘息時間
幻想美國會認慫:參考1937年美國對"帕奈號"事件的處理,以為這次美國也會忍氣吞聲
高估自己實力:日本海軍航空兵當時能玩航母艦載機晝夜起降,而美軍太平洋艦隊那會兒只有3艘航母在港里
這種賭徒心態讓日本定下了"先下手為強"的計劃:先炸了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確保日軍在東南亞搶資源時沒人搗亂,最后建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
三、偷襲行動:精心策劃的閃電戰
這仗日本打得確實漂亮:
情報工作到位:通過駐檀香山領事館,把美軍艦艇停哪兒、油庫在哪兒摸得一清二楚
玩障眼法:派特使去美國假裝談判,同時艦隊關著無線電悄悄航行了12天
精準打擊:第一波183架飛機7點55分準時到場,專打戰列艦和油庫;第二波168架飛機再補刀,把機場炸了個稀巴爛
不過日本也犯了個致命錯誤:情報說美軍3艘航母在港里,結果那天航母剛好出去檢修了。更關鍵的是,珍珠港的儲油設施沒被炸掉,美國6個月后就讓艦隊重新上崗了。
四、自食惡果:帝國美夢變噩夢
珍珠港這一炸,直接把美國炸醒了:
美國正式參戰:羅斯福總統第二天就宣布對日宣戰,全國工廠開始24小時連軸轉生產武器
盟友紛紛倒戈: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跟著美國一起打日本
戰略徹底失衡:日本被迫把60%的海軍力量調到太平洋,結果中國戰場兵力不夠用了
到了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一口氣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制空權徹底沒了。到1945年,美國B-29轟炸機連續9個月往日本扔燃燒彈,把日本的工業炸得稀巴爛。這場冒險最后證明:缺資源的國家想靠打仗搶資源,在原子彈時代根本行不通。
五、血的教訓:別拿國家命運當賭注
珍珠港這事給后人敲了三個警鐘:
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啥都靠進口的國家,打起仗來分分鐘被卡脖子
決策不能拍腦袋:日本軍部獨裁,沒人敢說真話,最后全跟著一起完蛋
別跟國際規則對著干:想打破現有的世界秩序,遲早會被全世界圍毆
這場偷襲雖然戰術上贏了,卻把日本逼上了絕路。當美國原子彈落在廣島時,山本五十六那句"我們喚醒了沉睡的巨人"的話,成了日本帝國覆滅的預言。珍珠港的硝煙早散了,但這個教訓,現在看依然不過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