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有個叫‘華夏社區’的活動在拉人注冊,說注冊后每年可以領10000元,每天答題還能賺1000元,是真的嗎?”近日,上海辟謠平臺后臺接到讀者留言,希望求證一個名叫“華夏社區”的“國家級重大工程”。經調查,一個冒充國家機關發文、假冒央視采訪,意在套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騙局浮出水面。
“高大上”內容均弄虛作假
“華夏社區”推廣文案顯示,這是國家發改委推動的“民生項目”,通過聯合華為、小米等“華夏企業”,在社區建點,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也為社區增加就業崗位、增收機會等,屬于“企業反哺,全民共享”。加入“華夏社區”的“回報”很豐厚,包括注冊后每年能獲得10000元“小康助推金”、每天簽到答題的額外獎金等。
不過,“華夏社區”不是具體某個社區,不是公眾號或小程序,而是一個網站。記者瀏覽該網站發現,不用進一步注冊,就能判斷這是不法分子設下的騙局。
一方面,該網站沒有主體,沒有ICP備案號,也沒有公安聯網備案,屬于“三無”非法網站。向網站“線上客服”詢問項目的運營主體,被告知“國家項目要簽署保密協議,現在項目還沒有正式公開”。
另一方面,該網頁羅列的“活動介紹”“新聞宣發”等內容均弄虛作假,且涉嫌冒用國家部委名義偽造“紅頭文件”、假冒央視采訪等違法行為。
例如,不論是推廣“華夏社區”的線上短視頻,還是所謂官網上的“活動簡介”均稱,這一“重大工程”由“國家發改委”推動,“官網”上還有“查看相關紅頭文件”服務。點開這份抬頭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紅頭文件”,能發現行文不符合公文格式,并存在段落未對齊、字體不統一等“一眼假”漏洞。而且,在國家發改委的官方信息發布渠道,沒有任何信息或文件提及“華夏社區”。
再如,“新聞宣發”稱,新華社、人民網、澎湃新聞、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節目對“華夏社區”進行過采訪報道。經核查,以上媒體從未介紹或報道過“華夏社區”。網站所轉載“新聞報道”中的“新聞照”只是部分名叫“華夏小區”的普通風景照。
一天“賺”兩萬,提現變零
已經能看出,“華夏社區”不可信。但為了進一步調查其內幕,記者以普通市民身份注冊、登錄并按網站的要求進行簽到、答題等,看看推廣者所稱的“注冊每年領10000元、每天簽到答題再賺錢”是怎么回事。
完成注冊后,記者看到,賬戶里果真出現了10000元“小康助推金”。然后,記者根據網站規則“簽到”“答題”:簽到1次,獲得500元“助推金”。答題環節只有1個行文非??谡Z化的問題:“華夏社區是幾號啟動的?”回答正確后,又獲得1000元“助推金”。
當然,只有把賬戶里的錢拿出來,才算真的“賺到”。記者決定“提現”,發現需要按照提示,輸入身份證號進行實名認證,并實名綁定銀行卡。實名認證后,記者又獲得了10000元“助推金”。短短一天,記者在“華夏社區”的賬戶里就有了21500元“助推金”??墒?,當所有信息輸入完畢后,系統內顯示的可提現余額不是21500元,而是0元。為什么不能提現?網站沒有任何解答。
調查至此,“華夏社區”騙局被進一步揭開面紗:身份證實名認證、實名綁定銀行卡、在網站上設置支付密碼等一個個環節,將注冊者的隱私信息匯聚起來,為不法分子實施進一步的不法行為做了鋪墊。至于所謂高額“助推金”,無非是誘導公眾提供信息、進入陷阱的誘餌。
“華夏社區”騙取注冊人的隱私信息之后,還會做什么呢?從網站現有的服務還不能看清細節,但透過部分文字介紹,結合公安機關此前披露的案例,可以推測后續極可能涉及虛假投資、兜售劣質產品、誘騙洗錢、利用“提現保證金”“個人所得稅”等名義騙取錢財等老套路。事實上,“華夏社區”的形態與此前公安部打擊并曝光的“民族資產解凍”詐騙項目非常類似。
“天上不會掉餡餅”,日賺萬金的“餡餅”背后,必然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公眾若遇到聲稱由權威機構舉辦的活動,可以通過權威機構的官網及官方聯系方式求證,切莫被不法分子所欺騙。
本報記者 任翀 白璐
來源:解放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