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生體驗肉夾饃制作 秦 毅 攝
對于慕名到西安的游客而言,“三秦套餐”是必打卡的美食組合。其中,肉夾饃憑借著外酥里嫩的饃餅與肥而不膩的臘汁肉的完美融合,以及穿越千年的歷史傳承和匠心獨運的烹制工藝,尤其受到中外游客的喜愛。
西安肉夾饃由白吉饃與臘汁肉組合而成。“金圈虎背菊花心”的白吉饃外酥里嫩、麥香味十足;臘汁肉則肉質香糯,汁水豐盈,唇齒留香。
對于崇尚體驗的年輕群體來說,縱然是舌尖上的美食,也得過手過腦,以體驗感升華唇齒留香,讓肉夾饃更加回味無窮。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饃力狂歡”非遺體驗活動在位于西安解放路附近的一家袁記肉夾饃店精彩開啟,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多位留學生通過當好“長安打饃人”,在面香與肉香之中,近距離感受非遺美食的魅力。
在現場,絕活展示成為視覺焦點:摔面成餅,面團在案板上發出“啪嗒”聲響,12秒內完成搟制、定型、入爐“三連”動作,留學生及市民紛紛鼓掌稱贊。
袁記肉夾饃聯合創始人陶海翔向中外青年拆解“制饃哲學”:“揉面要三醒三揉,烤饃需‘文武火控’。”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米娜在上手體驗后,舉起自己揉的面團感嘆:“原以為打饃像做面包,沒想到每道工序如此講究。”
當金黃酥脆的饃坯出爐時,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艾古麗驚呼:“這比看魔術還過癮!” 在師傅的親授下,留學生各自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個肉夾饃。
在街頭互動環節,留學生們改編Rap,“饃夾肉,肉香饃,碳水快樂,香、香、香”的歌詞引發現場大合唱。大家興奮地展示“長安打饃人”的彩色貼紙,表示要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讓他們知道老字號美食有多酷。
“三秦套餐,嫽扎咧!”活動當天,肉夾饃門店里時不時傳來夾雜著由異國口音構成的“陜西話”。除了動手打饃外,多位留學生還申請擔任“一日店長”,向進店顧客推薦美食。
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烏勝利,用手勢彌補漢語表達能力的不足,引導顧客點餐。
“歡迎選用‘三秦套餐’,肉夾饃、涼皮、冰峰汽水,好吃又好喝……”米娜很高興自己能當“店長”。“太酷了!這可是西安老字號呢,很有歷史。”米娜表示,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回國開一家肉夾饃店。
今年3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西安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袁記肉夾饃制作技藝入選。袁記肉夾饃40余年如一日堅守手工打饃工藝,已被認定為“西安老字號”。
近年來,袁記肉夾饃在跨界合作領域積極探索。2025年,袁記以“商文旅融合”為支點,走進景區、商業、學校等場景,形成“以食帶旅、以旅促食”的良性互動模式。袁記肉夾饃董事長靳金礦表示,老字號的生命力,在于守住“手工溫度”的同時,學會用年輕人的語言講故事,讓非遺傳承成為現代人愿意分享、樂于傳播的生活方式。
正如活動現場一位老年顧客的感慨:“小時候跟著爺爺吃饃,只覺得香;今天帶孫子來體驗打饃,才明白這饃里藏著咱陜西人的韌勁兒。”
未來,袁記肉夾饃除創新產品供應、實現“傳統工藝+現代味蕾”的雙向奔赴外,還將聯合校企推出非遺技藝傳承班,將手工打饃技藝從地域符號升級為全國性的非遺體驗項目,讓更多人通過“手上功夫”理解陜西文化的“勁道”內涵。
2025年5月15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中外青年在西安體驗“打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