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吐槽電影院】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故事來到第24集,喬楊——那個總是自信張揚,颯爽如風的喬楊醫生,終于被撕開一條裂縫。
在生死邊緣徘徊的病人似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她頭頂三寸。于是我們得以見證,喬楊罕見地流露一絲茫然,一種凝滯。
手術室的大門打開,她下意識跟著醫生走了兩步,又停下腳步,怔怔地看著門合攏。一瞬間,時空交錯,她又成了那個在手術室門口無聲哭泣的女兒,一遍一遍地伸手,一次一次地失去。
我這才明白,為什么姚晨說,“喬楊的生命底色是悲傷。”
我們的對話發生在一周之前,彼時網劇《以美之名》播至十多集,我印象中的喬楊是有鋒芒、有棱角,嘴皮子和手術刀一樣利索的“女王”一枚。
我當然知道,她不可能那么簡單——如同姚晨詮釋過的每一個角色,她是流動的,復雜的,無法簡單地標簽化。
但喬楊還是有著超出我預期的厚度和后勁兒。
她風風火火,不羈而滾燙,她也似冰山,水面之上浪漫磅礴,水面之下卻不乏裂紋和空洞——那是她切切實實生長的印記。
喬楊沒有執著于填補那些空洞,而是學會與其共生,帶著悲傷活下去。
我想,這是演員賦予角色最轟轟烈烈的力量,它恰恰基于對生命的敬畏,所以容許生命以各種鮮活的姿態存在。
就像視頻另一端,姚晨拿起手機,念給我聽她所演唱的片尾曲中最喜歡的那句歌詞:
“但我不做屏風上的鳥,做沙漠,做洪水,做飄飛的燭火。”
有意思的戲
姚晨與《以美之名》的故事,起始于三年前。
她接觸到初始劇本,第一反應是“抓到了一個好題材”——醫美整形已滲透進當下生活,存在巨大的探討空間,在熒幕上它的存在感卻很稀薄。而作為一名演員,她從不避諱自己對美的敏感與追求。
選題中了,但從演員的角度來看,素材需要豐富,人物需要繼續打磨。一年多過去,姚晨看到又一版劇本的時候,喬楊的個性面貌初具雛形。她心動了,證據是——“還不敢貿然簽合同,就先干活了”
準備工作遠早于正式開拍。姚晨一邊在網上搜集各種相關資料,一邊請親朋好友幫自己打聽行業內“有技術,有個性,審美又好的醫生”。在那段日子里,她遍訪“京城名醫”,常常一大早在醫院門口候著,進了診室后一待就是一整天。
像這樣的田野調查,在倍速社會已顯得有些老派,但它是姚晨最喜歡的創作環節,“你要真的到現實生活里頭去看,進入這些醫生的生活領域,才能讓自己進入那個情境里。”
觀察到的種種細節化作她表演的肌理。比如俠女披風般的白大褂,風風火火的步伐,還有長時間手術戴的腰托和捶腰的動作——這是現實中許多醫生的職業病體征。
喬楊正式的出場戲,從拎刷手服到進入手術室到開始動刀,腳下動線流暢,手上動作利落,一名成熟醫生的底氣不言而喻。
更讓人信服的,是她面對求美者的態度——來自姚晨在體驗過程中觸摸到的溫度。
姚晨發現,好醫生們有共性:權威感和慈悲心,且二者殊途同歸,都指向安撫病人不安的心。
作為國內首部醫美行業劇,《以美之名》中有不少具有戲劇性的案例:被腫瘤占滿大半張臉的“恐龍女孩”,長期遭家暴一身傷疤還被造謠出軌的女人,“換臉”的父親,為尋回兒子想“年輕”15歲的母親……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女孩郝心在酒吧遭遇性騷擾,她反擊后,被對方報復導致毀容。當女孩鼓足勇氣出現在公眾面前,最先面對的卻是有色眼鏡:有沒有后悔去夜店?發生這種事是不是因為太漂亮或穿著暴露?
話音未落,喬楊拿過話筒,直斥受害者有罪論是混蛋邏輯。她轉向女孩,鼓勵她一定要相信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
“每天來找我看病的人很多。但在我眼里,這世上沒有病人,只有人。”
這句話來自現實中一次與醫生的酒后暢聊,姚晨將它放進喬楊的臺詞里,一場與病人的拉扯就變成了交心。
同時,它也點出了《以美之名》的底色——講述人的故事,關切對美的追求背后人的處境和命運。這是這部劇的獨到且難得之處。
《以美之名》播出后,率先登上熱搜的是喬楊的嘴——零幀起懟,金句頻出,小嘴活像淬了毒。
面對戀愛腦女孩,她好言相勸,與其整自己,不如把男友整成梁朝偉;面對“宿敵”周靜雯,她貼臉開大,“別死太早,不然劇情無聊”;面對長期被家暴而唯唯諾諾的患者,她看向她的眼睛,“從今天起把對不起這仨字給戒了”……
這些臺詞有滿足“小私心”的現掛,也有經過與導演、編劇商討后的修改確認,需要強調的是,它們都基于人物個性與必要的戲劇化處理。
姚晨認為,演員工作并不是照著劇本把臺詞熟練地說出來,還有很多功課需要前置,觀察、體驗、探尋、討論。她不能接受一場戲就那么“沒意思”地過去了。
“‘有意思’這三個字其實很難做,但是得做,如果戲沒意思,人物也沒意思,那觀眾為什么要看?”
我提起有網友將喬楊視為嘴替,覺得這些臺詞像從姚晨本人的嘴里“溜”出來的,無比自然。
姚晨條分縷析,喬楊的毒舌有來自現實中醫生們的特質,也有導演李少飛貢獻的“嘴欠”,還有人物在演員身體里自然生長出的本能。
劃重點:它寄托了姚晨的某種理想,而非姚晨的“本色”。
姚晨形容生活中的自己“笨嘴拙舌”,“我要是跟人吵個架,得氣的,可能三天后突然想起來,哎呀當時說那句就好了。”
一個“拙”字,倏地讓我意識到自己也陷入了某種認知錯位——因了姚晨表演的生動、自如,誤將角色的生長認作她某一部分自我的彰顯。而事實上,姚晨從不把角色往自己身上拉,那是她定義中的一種偷懶。
“我覺得最有趣的過程,就是去接近那一個又一個跟你完全不同的生命個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會有同頻的時刻,也有完全無法共振的時刻,但有意思的是所有演過的這些角色,反過來她都會有一部分留存下來,就像拼圖碎片一樣組成了我的一部分。”
她熱愛塑造,也接受反哺,無形中構建了流動的能量,讓她和角色的生命都更豐盈。
回過頭看,角色們的“活”,恰恰源自于姚晨的拙。
比如她堅持田野調查,吸納萃取,建立起人物的人格;比如她會反復商榷,捋清人物的前史,逐步填滿人物的血肉。
“我們的戲往往是演一個人的某一個生命階段,但那些沒有被交代的人生階段其實是更重要的,只有把這些功課做得越充足,人物才會越鮮活。 ”
體現在喬楊身上,姚晨借用一位網友的精準評論——“喬楊身上有一種老派的理想主義”。
這種理想主義是怎么來的?姚晨細細鋪陳她的前史:母親熱愛生活,有美的追求,喜歡彈琴、養花;父親是知名外科醫生,沒什么生活情趣,總把煙頭摁在花盆里,對她寄予厚望卻忽視她的想法。矛盾由此滋長,在伴侶之間,也在父女之間。
喬楊在長大后的某天發現,她繼承了母親對美的感知與細膩心思,也繼承了父親的技術天分與理性,因此她選擇做整形醫生,研究美這件事情,卻從不認為整形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在合理的人物成長脈絡背后,藏著姚晨一遍遍的追問:為什么會有父女矛盾?根源是什么?影響了人物什么?……
探尋得足夠深,人物才能扎根,從而繼續生長,發出可信的本能。
我想起劇中喬楊下定決心辭職時的一個細節:她拿起工牌,照片上赫然畫著一對小惡魔角——轉瞬即逝的一個閑筆,但著實可愛。
給照片里的自己臉上畫手術線,“是喬楊改頭換面的角色,是另起一行的開始”。
姚晨認為表演細節不是為了展現而展現,“還是應該沿著人物的心理、直覺性的邏輯,去做一些有意思的有信息量的設計。”
從影二十多年,早到了外界認為可以“松弛”對待的時刻,姚晨卻愈發篤定:表演沒有捷徑可走。
有一場戲,大概兩頁紙的臺詞,她要一口氣說完,還得讓觀眾能聽進去。
我感慨表演難度高,姚晨卻說,“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操。”
她下的依舊是“笨功夫”——先反復推敲修改臺詞,找到道具,配合動作,然后,練,反復練,練到產生肌肉記憶,“你才能像一顆釘子一樣扎在那里”
劇集播出后,姚晨的一大快樂是收獲了她取材的醫生們的肯定。
“亞洲換臉第一人”郭樹忠教授的總結直擊她心,“姚晨追求的不是表面上是否像,而是‘神似’。”
比起嫻熟技巧,長期的細密的觀察與思考,記得滿滿的小本子和反復的練習——這些日積月累的“拙”,才是讓姚晨做到神似的根本。
而觀眾對她“本色出演”的誤解,正是角色扎根、生長的證明。
具體的女人
《以美之名》是為數不多的我認為稱得上“女本位”的國產劇之一。
第三集就誕生了我很喜歡的一場戲:
喬楊與crush陸子游第一次開房,火花四濺之時突然接到電話,她沒有一絲猶豫,穿上衣服飛奔而去。
電話那頭,是幾天前由她主刀的一場大手術的患者拆線了,女孩想要她第一個見證自己重生的臉。
匆匆趕到病房,喬楊在靠近時放緩腳步,嘴上碎碎念“無聊”,眼睛卻一瞬不瞬地盯著女孩的臉龐,確認完拆線情況后,她才將一顆心放回肚子里,恢復毒舌模式。
結束病房的探視,喬楊并沒有繼續酒店的旖旎。
她獨自回到家里,放上音樂,為自己倒了杯酒,隨手拿起盆栽翩然旋轉。如此輕盈而有力的一幕。
這場戲妙就妙在,它刷新了國產劇對浪漫的定義,罕見地正視了女性的愉悅之源——不只是親密關系,更可以是由創造力催生的一種高階的欲望滿足。
《以美之名》有著出乎我意料的筆觸,它沒有回避那些女性常被過濾掉的欲望、野心與灰度。
它不刻畫模板化的完美形象,而是塑造復雜的、微妙的、具體的女人:
擁有令人艷羨的事業與家庭,卻懷揣秘密無人可訴的女人;總是笑臉迎人,精明能干,斗個不停的女人;年紀輕輕已做過300臺手術(助理),有天分也有私心的女人……
當然,還有喬楊,這個瀟灑熾熱,就著血呼拉嚓的手術視頻下飯,會做PPT為滿堂女孩勸退“眼瞼下至手術”,也會在患者執意放棄治療時眼圈泛紅的女人。
們的毛邊、裂痕與不確定,指向的都是稀缺的實感。
劇中女性之間的關系,也不局限于互助或對抗,而呈現更幽微的共生狀態。
喬楊和周靜雯是朋友,是宿敵,更是一體兩面。
姚晨與演員賈靜雯聊過兩人之間“奇妙的天然的化學反應”。她覺得有趣,明明語言表達、表演方式都不一樣,“但就是很微妙又很和諧”。
有一場對手戲,是我心中難得的妙筆。
在合力完成一臺大手術后,兩個女人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但這股興奮很快被對面的男人澆熄了,她們果斷離開,不約而同地回到醫院——賴以生存的技能和熱愛的職業,才是她們的棲息之地。
她們并肩坐在長椅上,沒兩句好話開始互嗆,但氣氛依然融洽。
在啤酒罐碰撞出的泡沫中,她們品嘗著彼此的快樂與失落。
這一幕,再次直視女性對欲望、自我的訴求,也重塑了國產劇中女性情誼的形態。
她們不攀比,不依附,只需并肩向前,向上,向明天。
這是只有女性創作者才能書寫和詮釋的一筆。
生命的姿態
整部劇追下來,喬楊有個動作我無法忽視,它存在感太強,也太有誘惑力——
火鍋、烤肉、牛蛙、烤腸、盒飯、泡面,甚至還有瓜子……說起來,喬楊這張嘴除了忙著懟人,似乎就是在吃。
聽到關鍵詞,姚晨一秒笑出聲,清清嗓子鄭重強調:“吃是很重要的呀,能吃是一個人很有生命力的表現。”
事實上,喬楊對“吃”的執著背后,同樣可以串起長長的邏輯鏈。
姚晨分析,喬楊處于的生長環境,在口欲期可能存在一些規訓或困擾,因此她長大后會去探索更多食物。同時,醫生的職業特性要求她吃,且吃得豐富:吃巧克力,讓大腦持續保持興奮狀態;大手術之后吃辣,可以解壓。
通過最原始的感官體驗,喬楊填滿當下的胃,也撫慰過去的心,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積蓄能量。
天臺上,喬楊如神兵天降,帶著仆仆風塵出現在周靜雯面前。她們為彼此鼓勁兒,手里的橘子瓣黃澄澄的像太陽。
“不會面對自己的失敗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手術,持續不斷地做手術,做到老,做到死。
喬楊還是那個喬楊——也許身上又多了一道傷口,也許曾經的傷口在慢慢愈合,但她的眼睛在說,沒有什么能阻止她步履向前。
這是姚晨賦予角色的生命力,也是角色反哺給她的勁兒。
在我們的影視作品里,“成年女性”往往是模糊且固定的敘事客體。
或精致、體面,或低微、狼狽。她們總被困在透明的繭里,卻鮮少呈現沖破、躍出、流動的姿態,提供與世界交手的范本。
姚晨拒絕遵循這樣的敘事套路,或者說,她試圖建立一種新的敘事
我記得第一次采訪姚晨是在2018年,我們面對面坐著,聊她生完孩子復出后的第一部電影,《找到你》。
彼時39歲的姚晨告訴我,給這個年齡段女性展現自我的角色太少了,而她不想做一個“只會哀嘆的人”,她要創造機會去表達。
她接連塑造了三個破框而出的極具主體性的女性形象:
電影《找到你》中,律師李捷在孩子丟失后瘋狂尋找至近乎癲狂的狀態,呈現了職業女性在母職枷鎖下的精神撕裂。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身上的江湖氣恰恰是“反精英”的,她有自己的武裝,也有刻骨的柔軟。
由姚晨自己監制并主演的電影《送我上青云》,有一場戲打破了國產電影對女性情欲的禁忌敘事,但那無關尺度或噱頭,而關乎一個女人的覺醒。
姚晨身上“長”出來的這些女人,沒有爽文大女主光環,也不沉溺于受害者敘事,她們的傷口下有一塊“反骨”,總要挑戰些什么。
到了《搖滾狂花》,我們終于在國產劇中看到了一個出走的母親。
不圍著孩子的學業和家里的柴米油鹽打轉,不安分不靠譜,整日頭孢就酒,被生活抽得一敗涂地還在談論理想。
可笑,可悲,也可愛。
媽媽,不一定是完成式的女人,也可以是未完成式的女人。
時至今日,又有了《以美之名》和喬楊。
姚晨不僅擔綱主演,也是這部劇的總監制之一。
劇中的靈魂之問便發自喬楊的口——“你有沒有想過,你認為的美的標準,到底是由誰制定的?”這是她發自內心想探討的觀點,她希望劇集播出帶來的不只是漂亮的數據或話題,還有觀眾對于自我認知的全新探索。
作為演員,姚晨習得許多,收獲許多,包括直面一切的坦然與豁達。
我們談起現實生活中時間流逝引發的焦慮,她坦誠地給出肯定答案,“我當然焦慮過”,她意識到,自己要過的不是年齡關卡,是“一道心里的坎兒”。
她選擇用演員的方式去面對——靜靜地觀察自己,接納所有的變化,然后在某一天,她發現自己更享受當下的狀態,“一種更加自在,和相對不那么受束縛的生命狀態”。
說著,她把臉靠近鏡頭,給我看美美的“證據”,“現在臉部肌肉往下走了,感覺比小時候看上去溫和了。”
與前幾次面對面的交流不同,這次我們的對話隔著網絡,但我感受到的姚晨是一樣的生動,親近,有溫度。
如果說變化,大概是我能更確切地感受到一種重量,它來自于姚晨內心的珍視。
珍視創作欲與創作力,珍視觀眾的感受與反饋,珍視自己的每一道皺紋和不必藏的“拙”。
我邀請姚晨推薦一部自己的人生電影,她選擇了《地心引力》——當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女主來到太空,她的生命也將踏入無盡的孤獨。
“我覺得這也是生命的一個終極真相,這個故事會提醒我,人生其實就是孤獨的,一切繁華都可能是虛無,你要時刻保持與自己的對話,然后……”
姚晨停頓了一秒,然后,她的聲音更澄澈地傳到我的耳畔。
“即便可能全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你也要義無反顧地愛這個世界,去感知它,體驗它,經歷它。”
奇妙地,我想起在對話的開頭,姚晨拿出手機翻找,為我念的那句歌詞。
我在心里默默為她補全下半句:
當你義無反顧地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一定也毫無保留地愛你。
所以,大姚,請享受生命的每一種姿態——
做沙漠,做洪水,做飄飛的燭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