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剛從短促的軍事交火中喘息,印度似乎還在評估這次失利帶來的痛楚,中國卻選擇在此時送出了一份讓新德里格外“上火”的“特殊禮物”——重磅公布了第五批藏南地區標準化地名。
這不僅是地圖上的標記,更是法理的積累、管控的強化,以及對印度試圖借機“蠶食”和拉攏外部勢力的小動作發出的清晰、強硬的警告!
莫迪的小動作
印度這個國家就喜歡搞一些陰招,中印在邊境地區存在長期領土爭議,尤其是西段班公錯、加勒萬河谷等戰略要地。
印度自2017年洞朗對峙后持續推行“前進政策”,通過修建基礎設施、增加軍事部署試圖改變實控線現狀。
2020年4月,印軍越線進入中國領土并阻攔中方巡邏,導致雙方首次對峙,印軍違背雙方共識,在加勒萬河谷非法越線挑釁。
中方官兵前出交涉時遭暴力攻擊,爆發激烈肢體沖突,中方以少勝多,成功擊退印軍,但也造成4名官兵犧牲(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
而前不久的印巴沖突,依然是印度先起的頭,4月22日,印控克里米亞地區發生槍擊事件,導致多名游客身亡。
因為位置的敏感,在這件事后,巴基斯坦方就立刻表示這件事跟自己沒有關系,但印度根本不聽。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公然向巴基斯坦發起行動,雙方矛盾升級,緊接著印度采取了強硬措施,包括中斷水源、撕毀水條約。
雙方在邊境時有發生小規模沖突,直到5月7日,印度突然向巴基斯坦發動“朱砂行動”,印巴沖突全面爆發。
但印度似乎在沖突中吃了不小的虧。尤其是在空中較量中,印度至少損失了6架飛機,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國的殲-10C,霹靂-15導彈和紅旗-9防空系統等,表現亮眼。
這場交鋒,無疑給中國的軍事裝備做了場硬核廣告,印度這邊曾經對“陣風”等西方武器寄予厚望。
但事實證明,在體系化作戰的對手面前,“萬國牌”軍購的缺陷暴露無遺:先進裝備不少,卻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體系支撐,無法形成強大的整體戰斗力。
這場仗,也等于是給新德里提了個醒:如果想在邊境上復制同樣的軍事冒險,后果可能比這次更嚴重。
所以,印巴沖突來的快走的也快,5月10日,印巴宣布全面停火,有人表示,可能是印度太吃虧了,如果印度不吃虧,雙方可能還沒有停止戰斗。
而11日,也就是在雙方停火后第二天,我國卻突然送給印度一個大禮,宣布藏南地區增補公告。
中國重申藏南主權
說起來,這兩年印度在藏南地區的小動作一直沒停過,總想著蠶食我們的領土,為什么印度總是在藏南問題上挑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印度的野心勃勃,印度長期通過支持“藏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等手段削弱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當然,作為美國的“小弟”,印度這樣的做的目的也是在配合美國“印太戰略” ,通過參與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以藏南問題為籌碼換取美國支持其“入常”等國際訴求。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提醒印度:藏南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這次選擇在印巴剛打完,印度還沒完全緩過勁兒的當口公布地名,這個時間點可以說把握得相當精妙。
此時公布藏南地名,也是在提醒印度:不要指望通過危險的地緣聯動和關稅戰來損害中國利益,我們希望和平解決分歧,但如果印度繼續挑釁,中國的反制措施絕不會手軟。
其實,從歷史批次看,藏南地區地名增補工作自2017年起持續推進,到今年第五批又新增27個地名,使總數進一步增加。
而目的我們也能知道,發布公告不僅可以強化主權宣示與領土主張,還能維護歷史文化與民族歸屬感。
當然,在應對國際爭議與外部影響上,印度在藏南地區標注大量地名,部分與中國傳統名稱重疊,中國增補地名旨在避免國際社會誤用印度音譯名稱,維護地名權威性。
此舉強化國內管理,也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領土主張的認知與支持。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