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幅互降關稅后,中國輸美商品訂單量暴增,然而特朗普發現一件“糟心事”,那就是中方似乎并不打算買美國貨。那么,中美互降關稅后,給兩國市場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為何中國還是不買美國商品?
5月14日12時01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正式生效。從此刻開始,兩國同步調整對對方商品加征的關稅措施——取消91%“報復性關稅”,同時暫停實施24%關稅90天,僅各自保留10%的基礎關稅。
“對等關稅”政策生效1個多月后,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稅率由之前的145%大幅下調至30%(含20%芬太尼稅),這對中美企業、消費者乃至全球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據報道,大幅降稅剛一開始,不少中國出口企業就收到了美國顧客要求加快交貨的電話,中國輸美海運集裝箱訂單量,更是激增了近300%。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企業抓緊從中國搶購、囤貨的行為,凸顯了中美之間巨大而真實的貿易需求,以及美方對90天后關稅政策“可能出現波動”的擔憂。之后三個月時間里,這一爆火趨勢或將持續發酵,甚至造成港口、運輸系統短期擁堵,以及物流價格的上漲。
畢竟,本次中美高層經貿會談,未能找到解決經貿關系結構性緊張問題的方法,美國對華關稅稅率依舊保持在一個高位狀態,只有抓緊關稅爭端暫緩這個窗口期完成補倉,才能降低后續稅率波動造成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預定遠洋班輪、安排海運貨物所需周期較長,美國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此前中斷的中國貨運,因此,關稅戰造成的供應緊張、物價上漲等問題,并不會立刻得到改善。
至于中美市場能否從“脫鉤斷鏈”的危機中走出來,甚至繼續深化合作,則要看兩國高層接下來的會談成果。比如雙方能否就芬太尼問題達成共識,美方是否會放棄對中國汽車、芯片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打壓。
有分析指出,美方對華掀起的關稅戰,不僅沒取得預期成果,還令自身陷入股市動蕩、貨架空置、稀土原料短缺等風險之中,這是中美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情況下,美方希望恢復到2020年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時的狀態,希望中方繼續承諾大規模采購美國商品,縮小中美貿易逆差也不難理解。但經歷過兩次貿易戰的中國,已經不會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
報道稱,中國出口商加班加點出貨,滿足美國企業庫存需求的同時,中方市場卻沒有大量購進美國商品的跡象,而是將精力放在了深化中國與拉美國家合作上。《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有關企業正在南美建設巨型碼頭,用于處理地區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對華運輸。
除此之外,中國公司在巴西、秘魯等國的鐵路、港口建設工作也在穩步進行中,隨著這些設施的完善,南美地區將成為中國市場的又一穩定貨源地。對于中方還是不買美國貨這件事,特朗普政府應該早有預料。畢竟本輪關稅戰打響后不久,中國就憑借著與國際貿易合作伙伴的良好關系,獲得了來自其他地區的美國同類商品。
其中,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就很好的彌補了美國大豆“離場”造成的空白。對中方來說,美國商品并非不可替代,如果美方妄圖以“脫鉤斷鏈”威脅中國,那么最終受害的只會是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