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5月15日電 (黃世君)海口市生態環境局15日對外介紹,海口市生態環境局、海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近日聯合印發《海口市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5年)》(下稱《方案》),明確到2035年底,海口市藍碳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藍碳經濟貢獻度顯著提高,海洋產業生態化水平明顯提升。
“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口市生態環境局三級調研員宋延巍介紹,“藍碳經濟”是以藍碳為核心,通過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提高其碳匯功能,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
海口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藍碳資源稟賦,其海岸線綿長,濱海濕地面積廣闊,擁有紅樹林和海草床等藍碳生態系統。據統計,海口紅樹林面積約3.2萬畝,其中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紅樹林面積約2.7萬畝。
《方案》圍繞七項重點工作展開,包括摸清資源底數、實施專項行動工程提升海洋增匯、探索海洋碳匯應用示范、強化保護修復、發展海洋生態服務等。
《方案》還明確二十項具體任務,涵蓋開展藍色碳匯系統調查、建立藍碳經濟統計評價體系、實施紅樹林修復工程、實施海洋底播增殖碳匯工程、實施海洋節能減排工程、探索“人工上升流”碳匯、探索紅樹林減災修復技術研發、創新藍碳交易方式、推進“藍碳”科技成果轉化、培育“藍碳”科技型企業等。
記者了解到,自2020年起,海口實施生態修復項目,新造紅樹林4590畝,修復4800畝,紅樹林碳匯增量位居海南全省首位。2022年5月,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在海口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余噸,交易額30余萬元。
宋延巍表示,藍色碳匯不僅能為氣候變化減緩提供自然解決方案,還能通過資本化、市場化等機制,成為促進經濟綠色轉型、推動低碳發展的重要工具。
“健全藍碳資源動態監測及核算體系、加快藍碳產業發展、加強藍碳科研攻關、建立藍碳交易市場等,是推動海口藍碳經濟的有效路徑。”宋延巍說,海口市正在積極拓展藍色經濟新空間,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