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5月12日上午,在濰坊峽山王家莊街道古城社區孟家官莊村口,一輛滿載農資的貨車緩緩駛入。種植戶孟令海快步迎上前去,仔細核對著送貨單上的數量。他一邊指揮工人卸貨,一邊興奮地算著賬,“以前翁福高氮復合肥市場價120多元一袋,現在通過村里集采只要100元,麥收后我這100畝玉米地,光化肥一年就能省下2000多元。”
這樣的場景,正在王家莊街道古城社區11個村莊同步上演。在韓家莊村,村民們圍著農資運輸車,有序領取預訂的肥料;在高家埠村,村干部正組織農戶核對數量......一場由社區統籌推進的農資集采行動,讓這個傳統的農業社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古城社區位于王家莊街道西南部,地處紅板巖地區,受自然環境影響,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今年以來,社區積極響應區黨工委關于農資集采工作部署要求,創新推行“合作社引領、支部帶動、大戶示范”三種農資集采模式,完成秋季玉米農資集采6500余畝,采購肥料338.26噸,平均每畝節省成本22.7元,預計為農戶節約生產成本17.8萬元。
黨建領航:合作社集采構建“惠民鏈”
在王家古城村委辦公室,村黨組織書記王蔭果正組織村民代表召開農資集采議事會。“今年我們要拓寬集采種類,對秋季玉米用肥進行集采,大家有什么意見建議盡管提。”王蔭果的話音剛落,村民就熱烈討論起來。這個由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已成為農資集采的“主心骨”。
在之前,該村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82個蔬菜種植戶的需求“打包”,進行統一農資集采,實現了“團購議價降成本、集中配送省心力、全程監管保質量”的蔬菜農資集采模式。2024年,該合作社已集中采購農膜、肥料等60余噸,其中肥料每噸節省2100元。而現在,更令人矚目的是,從原來的350畝蔬菜農資集采已擴面到800余畝秋季玉米農資集采,合作社與新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直供協議。“我們一次性采購15-15-15新洋豐復合肥50噸,每袋比市場價便宜20元。”王蔭果介紹,僅此一項就為800畝玉米地節省成本1.6萬元左右。
支部聯動:精準服務暢通“最后一公里”
“老李,你看這沃克萊肥料,村里集采價每袋能省30元以上,效果還好,要不要試試?”常家嶺村黨組織書記吳守軍這幾天走家串戶,耐心地向村民講解農資集采的好處。常家嶺村“兩委”班子全員上陣,通過入戶宣傳、現場對比、試用示范等方式,逐步打消村民顧慮。截至目前,該村已完成秋季玉米農資集采290畝,采購的28-6-6沃克萊復合肥每袋節省35元,全村約80%村民參與農資集采。
“剛開始村民有顧慮,我們就先從村干部帶頭,之前我自己種植的70畝玉米一直用著這個肥,看到效果大家自然就跟上了。”吳守軍說。現在村里還建立了農資使用反饋機制,定期收集農戶意見,確保集采農資質優價廉。
大戶帶動:示范引領激活“共富效應”
在中宿戈村的種植大戶宿智祥家里,正在給村民講解控釋肥的使用技巧。“這種肥料釋放慢,肥效長,特別適合咱們這的紅板巖地。”
宿智祥常年種植玉米300余畝,是村里有名的“土專家”。今年,在支部書記發動下,他積極對接山東農大肥業公司,與村兩委干部一道帶領村民統一采購優質農資。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全村90%的玉米種植戶加入集采隊伍,累計完成秋季玉米集采650畝,平均每畝節省成本27元,預計為村民節約開支1.7萬元。“以前自己買農資,既怕買貴又怕買假。現在跟著大戶采購,價格透明質量還有保障。”村民宿志強滿意地說。如今在中宿戈村,像宿智祥這樣的種植大戶已成為農資集采的“領頭雁”。
“農資集采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改變了農戶單打獨斗的傳統觀念。”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古城社區黨委書記任玉表示,下一步將把集采模式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同時探索建立農資溯源體系和售后服務體系,讓更多農戶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
夕陽西下,滿載農資的車輛仍在各村穿梭。古城社區通過農資集采這個“小切口”,不僅破解了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難題,更探索出了一條“黨組織引領、合作社搭臺、農戶得實惠”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在這片紅板巖土地上,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譚國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