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在當前蜀道研究熱潮與蜀道申遺工作推進的大背景下,開展川江干流及支流瀘州段全域范圍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工作,也成為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近日,由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李勇先、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小紅帶隊開展的為期五天“川江蜀道”考察與調研活動在四川瀘州展開。考察團對瀘州30余處水陸交通遺存展開系統性梳理,為蜀道申遺與文旅融合注入新動能。
考察團在瀘州“神臂城”遺址合影
瀘州地處川江蜀道與南方絲綢之路的交匯樞紐,憑借“西連僰道,東接巴、渝,地兼彝、漢,江帶梓、夔,控制邊隅,最為重地”的獨特地理優勢,自古便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從明代的滇銅黔錫京運,到清代的皇木京運,再到清代、民國時期川鹽兩次濟楚,始終扮演著西南水運樞紐的關鍵角色。
考察團隊在“一航司”舊址
本次考察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成都大學等單位發起,團隊成員包括歷史地理學、考古學、建筑學、旅游管理學、歷史文獻學等領域師生。在田野調查環節,考察團特別聚焦水驛碼頭遺存、傳統街巷以及茶鹽古道、東大路支線等水陸交會道路遺存,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相關中外歷史文獻,充分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等手段,進一步編繪川江蜀道文化遺存與空間分布圖。
先市碼頭
水碼頭驛道上的古樹名木
李勇先教授說,學術界長期將目光聚焦于蜀道陸路交通體系研究上,而對以長江黃金水道為軸線的“川江蜀道”多學科系統研究尚顯薄弱。瀘州作為川江航運要道與南方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節點,至今仍保存著眾多水運碼頭、古鎮街區、古建筑、古交通驛路等遺址遺存,以及眾多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系統梳理這些鐫刻在川江肌理中的歷史密碼,全面釋放其時代價值,不僅能為巴蜀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更將有力地推動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進程。據隨著此輪考察結束,考察團隊將于7月啟動第二輪專項調研,并最終形成川江蜀道(瀘州段)水運遺存綜合保護利用方案。
(圖片由李勇先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