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瀘州開放大學在國家開放大學和四川開放大學的指導下,在瀘州市教育體育局的管理下,強化黨建引領,積極實施《瀘州開放大學改革發展方案》,推進一體多元、融合發展,成為當地終身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文/在線學習新媒體撰稿人 董棟
瀘州素有巴蜀寶地、西南要會的美譽。“中國酒城?醉美瀘州”是今天瀘州響亮的宣傳名片。基于自身優勢,不斷“內修外練”,瀘州正在發展成為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中心城市。
瀘州開放大學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為使命,匯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承擔了當地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和文化研究等任務,是目前四川省面積最大、辦學形式最多元的市州開放大學。
打造“一體多元”的開放教育
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瀘州開放大學在此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學校的社區教育始于2011年,當時學校便將“從搖籃到拐杖”的思想作為終身教育理念,并逐步形成“1573”的社區教育模式,即圍繞“瀘州學習型城市建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這一主線,聚焦黨政主導、黨派參與、資源整合、項目驅動、服務群眾五大路徑,構建了四級辦學體系、六有標準體系、完整課程體系、活動引領體系、特色品牌體系、課題研究體系、合力推動體系等七大體系,打造了黨派助力、機制保障、品牌引領三大辦學特色。
學校黨委書記張敬書表示,這一模式主要有兩大優勢。首先,有利于強化組織領導,并鼓勵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到當地社區教育中。早在2012年,學校與致公黨四川省委員會就已達成合作。10多年來,致公黨給予學校百萬余元的資金支持,雙方合作建設了杜家街社區教育學習中心,開展了“致公圓夢大講堂”等項目。“和美酒城?社區教育助力基層治理”等18個項目獲國家級、省級終身學習品牌。其次,有利于整合資源、拓展培訓項目。學校與市婦聯以及有關單位合作開展各類活動,聚焦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就業技能提升等主題,通過課程項目、研究項目、陣地建設項目等項目驅動方法開展社區教育,為群眾搭建終身學習平臺,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
搭建了社區教育的骨架,如何填充其血肉?具體來看,學校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了1個社區大學、7個區(縣)社區學院、48個鄉鎮(街道)社區學校和560個社區(村)學習中心,為50余萬人提供了培訓渠道。二是打造了“酒城六藝堂”這一特色培訓品牌,以此為主題,開展“四渡赤水”“詩酒文化”等游學活動200余場,購置線上相關課程500多門,推出“移動課堂智慧助老微視頻”等精品課程100余期,在線學習人數達10萬人次。三是組建“川南渝西”社區教育聯盟,與重慶市大足區簽訂《社區教育合作共建框架協議》,推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據張敬書介紹,在這些實踐中,學校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社區教育參與社會治理路徑探索”項目獲批四川省教育綜合改革項目,并帶動29個子項目同步推進;“瀘州社區大學傳承非遺文化‘131’工作法”等3門課程獲教育部優質課程案例。
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是瀘州開大“一體多元”辦開放教育的另一大特色。瀘州市教育實踐基地于2015年并入瀘州開放大學。并入后,對于學校與基地的發展都產生了“1+1>2”的效果。該基地是全國首批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主要為市內外中小學生提供研學實踐教育,可同時容納1200名學生參加活動,為開放教育“一體多元”發展注入新動能。
該基地大力統籌市級相關部門資源,建設了法治館、非遺傳承體驗館、市應急救護培訓基地等11個專題教育場館,建成機器人教室等30多個多功能實踐教室以及訓練場、運動場、打靶場等高標準場地,開設非遺傳承、科普教育、應急救護、國防教育、勞動教育等各類主題實踐課程100多門,培訓青少年近100萬人次。此外,基地還構建了生命、生活、生存的“三生教育”課程體系。其中,“樂享驛站PBL創業實踐”項目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生活情境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經濟、化學等不同學科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同時,基地還成立了“樂享公益基金”,倡導學生將自己的勞動所得自愿捐贈,引導學生主動關愛特殊兒童、消防官兵、環衛工人等群體,培養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打通終身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多年來,瀘州開放大學一直依托社區學習中心開展老年教育。2024年,國家老年大學(四川)瀘州分校在瀘州開放大學掛牌成立,7個區(縣)老年教育分院同步授牌成立,這標志著瀘州開放教育體系的老年教育邁入了新階段。2024年,學校直屬社區學習中心開辦了79個班次,老年學員達1800余人。根據老年群體學習需求,學校開設養生保健、形體、中西器樂、使用智能手機等各類課程,以及老年理財、法律知識、智能購物等600余門“移動課程”,并打造不同主題的康養游學路線,創新老年教育方式。今年2月2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報道了瀘州開放大學天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開展老年教育的情況。
辦老年教育成效可見,但困難和問題也擺在面前。其一是基層的老年教育需求旺盛,培訓供給卻嚴重不足。有些地方開放了2000個老年教育學位,但報名人數就達5000多人,最后只能通過搖號方式入學。尤其是縣區和鄉鎮(街道)及村(社區)嚴重斷層,老年教育難以下沉到老年人家門口。其二是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老年教育機構分屬于不同管理主體,各職能部門按照各自模式開辦老年教育,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缺少專門針對老年教育的師資和管理人員,課程設置還不夠科學、完備。這些因素都制約著老年教育的發展。
對此,張敬書表示,在學校下一步工作中,一方面要理順社區老年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市、區縣、鎮街及村(社區)辦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制定出臺瀘州市推進終身教育實施方案,加強市、區縣、鎮街和村(社區)老年教育人力、財力和物力保障,探索老年教育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發展路徑。
瀘州開放大學“和美酒城?社區教育助力基層治理”項目獲評2024年全國新時代“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打響瀘州文化品牌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并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2016年年初,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并入瀘州開放大學。作為歷史文化研究機構,該中心主要承擔著挖掘、整理、傳播瀘州2000多年歷史文化,實施名人、名鎮、名城、名酒“四名工程”,打造瀘州城市文化名片等職責。瀘州開放大學借助文化研究中心這一平臺,積極推動當地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
一是圍繞瀘州歷史、地理、文化和藝術等主題,從典籍整理、學術專著與科普創作等方面入手,實施大型文化工程——編纂《瀘州全書》。目前《瀘州全書》已出版17冊,濃墨重彩地展示了瀘州的歷史文化。二是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高峰論壇等各類文化活動,不斷擴大瀘州文化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三是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現已完成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南方絲綢之路及其出海通道研究”,出版80余萬字專著《中國西南陸海走廊——先秦漢晉南方絲綢之路東線出海通道研究》,并在《文史雜志》《中華讀書報》《重慶日報》等核心期刊、主流媒體上發表10余篇蜀道研究專文。四是出版文化產品,目前已出版《中國同題詩歌三人行》《四川歷史名人青少年繪本》《瀘州歷史百人百事》等,并整理匯編《枇杷熟時江景綠》。
“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全省及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堅持以文化人。”張敬書強調,未來學校還要結合《教育強市規劃綱要》,充分發揮國家開放大學西南教師發展中心作用,健全市、區縣、鎮街和村(社區)四級辦學體系,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繼續塑造特色品牌,深入探索家庭教育體系化、課程化、專業化、品牌化和市場化新模式;打造主動健康教育品牌,做大做強老年教育;大力建設終身學習服務平臺,以數字賦能終身教育,持續性地“內修外練”,為開放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3月刊(總第11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