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一犯錯,我們總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怎么又亂扔玩具!作業永遠拖到最后!” 這類帶評價的話,往往讓孩子抵觸頂嘴。
其實,學會區分「觀察」與「評論」,就能讓溝通少點火藥味,多點理解。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么孩子總跟你 “對著干”?拒絕你的“為他好”?
先看兩個場景:
場景 1:沖突型對話
媽媽:“你每天就知道看電視!”(評論)
孩子:“我才看了一會兒!你就知道罵我!”(反駁)
場景 2:理解型對話
媽媽:“我看到你今天看了 1 小時電視。”(觀察)
孩子:“嗯…… 我剛才看動畫片太入迷了。”(愿意溝通)
這兩個場景差別在哪兒?我想你一定看出來了~~~
觀察是基于事實的、客觀的描述,不帶有任何主觀判斷或情緒色彩。比如,“我看到你今天晚上玩了兩個小時的游戲。”這句話只描述了一個事實,沒有加入任何評價。
不使用 “總是、每天” 這類絕對化詞匯,也不貼 “懶、不乖” 的標簽。
評論是基于個人感受、觀點或期待的判斷,往往帶有主觀色彩。比如,“你總是玩游戲,都不學習!”這句話就加入了“總是”這樣的絕對化詞匯,以及對“不學習”的負面評價,容易激發孩子的防御心理。
【觀察VS評論】對比表:一眼看懂區別
觀察是 “攝像機視角”,只記錄看到、聽到的具體行為。
錯誤示范:"你整天打游戲!"
正確表達:"我看到你從放學到現在玩了2小時游戲"
評論是 “法官視角”,急于用好壞、對錯給人下定義。
錯誤示范:"你總是丟三落四!"
正確表達:"上周你忘帶作業本3次,今天水壺又落在學校"
家庭環境中常見場景話術改造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對比示例:
1、觀察
錯誤示范:整天就知道打游戲
正確表達:這周3次發現你作業前玩手機
2、感受
錯誤示范:你就是懶不想寫作業
正確表達:我看到你寫作業前玩手機很擔心你寫不完作業,或是睡覺晚影響身體健康
3、需要
錯誤示范:不能玩手機,必須好好學習考進前十
正確表達:希望你每天在作業完成后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4、請求
錯誤示范:不準再碰手機
正確表達:寫完作業后,可以陪你研究游戲設計
結語:沒有人喜歡總是被否定,總是被說“你做錯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暴力溝通,不僅可以用在親子關系中,還適用于任何關系的溝通,既可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能不傷害關系。
今天開始,試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和孩子說話,多加練習,你會越來越熟練。
家長自測題:以下哪句是有效觀察?
A. "你房間像豬窩!"
B. "衣服堆了5天沒洗"
C. "從來不知道收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