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那個陪伴幾代人除夕夜的歌手,竟曾被質疑看不起鄧麗君?
一句“她不過是臺灣的小歌星”,多年后被翻出,讓這場“李鄧之爭”再次引發爭議。到底是傲慢,還是被誤解?這段塵封的舊事,遠比外人想象的復雜。
一、兩位“天后”,不走同路
1980年代初的華語樂壇,說熱鬧也熱鬧,說對立也對立。
李谷一,正統出身,舞臺上穿旗袍唱民族調,一板一眼,講究的是“氣息”和“韻味”。國家級待遇,春晚開創者之一,一首歌唱了大半輩子。
而鄧麗君呢,從臺灣紅到東南亞,又從日本紅回祖國。聲音軟、歌甜,唱的是情情愛愛。小調風格,平易近人,卻讓人一聽難忘。
兩人看起來沒有直接交集,但其實,在那個樂壇轉型的關鍵節點,她們站在了截然不同的位置上。
二、唱法沖突,風格分野
《鄉戀》火了之后,李谷一幾乎成為了內地“通俗唱法”的標志人物。
可是問題來了。當時的“通俗”唱法,其實借鑒了鄧麗君在港臺流行的“輕柔唱腔”。只不過在內地,那種唱法一度被認為“太軟”,不夠“主旋律”。
更尷尬的是,李谷一唱紅《鄉戀》那年,正是鄧麗君在日本拿獎、在東南亞巡演如火如荼的時候。兩位歌手,一個在體制內站穩腳跟,一個在世界舞臺攻城略地。
風格不同,地位不同,對比之下,外界難免喜歡“拉郎配”,非要比個高低。
也正是這時,一句“不值掛念”的采訪內容流出,迅速點燃輿論。
三、她是真的“看不起”?
那時候,大陸剛開始接觸港臺文化,李谷一的歌被當作先鋒,但也被貼上“妥協”的標簽。
她自己壓力也大,一邊要堅持藝術標準,一邊又要應對大眾口味的轉變。
有記者問她怎么看鄧麗君。她說了那句爭議很大的話。
外界解讀是她傲慢,看不起人;可在圈內人看來,這更像是一種“防御”。那是一個傳統歌唱家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下的無奈表達。
畢竟,誰也不想剛立住的舞臺,被別人輕易搶走。
四、轉折,從誤解到理解
轉變,其實發生在一次排練時。
當李谷一試唱鄧麗君的歌,發現那種“輕柔”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簡單——要唱得穩、準、情感到位,比看上去難得多。
后來,鄧麗君托人送來簽名磁帶,李谷一也回贈了唱片。兩個從未真正見過面的女人,用一種“音樂人”的方式,完成了非公開的和解。
她開始不再抗拒流行音樂,還親自組建了輕音樂團,開辟出另一條路。她不再否定鄧麗君,也在嘗試走出屬于自己的邊界。
五、谷建芬一句話,點破真相
真正讓風向徹底轉變的,是谷建芬。
她是那個時代里,既懂民族也懂流行的少數幾個作曲家。
面對批評鄧麗君是“靡靡之音”的聲音,她站出來力挺。她說,“人民喜歡的,就是好音樂?!?br/>從那之后,業內開始重新審視鄧麗君的音樂價值,也重新理解李谷一最初的“偏執”。
不是誰不尊重誰,而是站在不同的高地,看見了不同的風景。
結語
李谷一的堅持,讓民族音樂留下了骨架;鄧麗君的柔情,讓通俗音樂長出了羽翼。
兩人沒有正面交手,但她們的命運卻因為彼此而折射出時代的對照光芒。
一個用一首歌唱了四十年,一個用萬千歌聲溫柔整個時代。
高山與大海,沒有誰更高,只有誰更遼闊。
鄧麗君如風,李谷一如山,各自偉大。比輸贏,其實就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