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新涇苑小區“招蜂引蝶”意外收獲黃盾寡毛水虻
新記錄物種只有一粒米大小
上海在2023年啟動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截至今年4月中旬,這次上海史上規模最大的“摸家底”行動已發現1個新物種、149個新記錄。
昨天,長寧新涇苑小區又傳出喜訊,一個上海從未記錄過的物種被發現,經長寧區生態環境局和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研究,確定是黃盾寡毛水虻。
訪花昆蟲人畜無害
黃盾寡毛水虻屬于雙翅目短角亞目水虻科厚腹水虻亞科寡毛水虻屬,因“腰”上黃褐色的半圓形“盾片”而得名,這是區別于同屬相近物種的特征。
一些虻吸食大型家畜的血,有時也侵襲其他動物和人,但黃盾寡毛水虻不同,它們人畜無害,不會吸血,反而和蜜蜂、食蚜蠅類似,是一類典型的訪花昆蟲。通過訪花,獲得美味的花粉和花蜜,并幫助開花植物傳粉。
這種體型只有一粒米大小的昆蟲直到15年前才被確認為昆蟲新物種,由中國農業大學楊定團隊于2010年發表在《動物分類學報》上。這次在上海出現之前,它僅在廣西、貴州、云南、海南有記錄。
在新涇苑小區里的中涇生境花園,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的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劉偉超向記者講述了調查過程。
“按照設定好的樣線走,用網收集昆蟲,大概在這個位置附近采集到的。”走到緊靠新涇港一側的草叢旁,劉偉超介紹,生物多樣性調查有嚴格的技術標準要求,比如掃網,必須以2公里至3公里的時速勻速采樣,每走2米將捕蟲網向左右各揮舞一次,這樣的標準動作持續25次后,收集一次網中的昆蟲。
指著手機里采樣照片上的綠色物質,劉偉超說,這網里不只有昆蟲,還有不少空氣中的漂浮物,以及掃網碰到植物而掉入的樹枝、葉子、種子等,一些體型很小的昆蟲混在里面,只有到實驗室里篩除干擾項后,用顯微鏡才識別得出來,“整個過程就好像開盲盒”。
“土著”還是“來客”
與原產地相隔上千公里,黃盾寡毛水虻是怎么“跑”到上海來的?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王嶸給出幾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是它們早已定居上海,是上海“土著”,但由于數量少、體型小,很難被發現。“這體現了上海‘摸家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往對昆蟲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還有大量藏在我們身邊的‘寶藏’等待被發現。”
第二種可能是隨著植物、土壤等貿易來到上海。黃盾寡毛水虻是訪花昆蟲,其成蟲一般生活在森林邊緣、花園等生境,停棲于地面植被或灌木的葉片上,也常出現在水邊植物特別是花上;幼蟲生活于腐殖質層,取食腐爛的植物等有機碎屑。不排除黃盾寡毛水虻的幼蟲藏在土里、成蟲藏在植物里被運輸到上海的可能。
第三種可能是原本在上海周邊地區有分布,逐步向北“搬家”,近期“定居”上海。“這需要對在上海及周邊分布的黃盾寡毛水虻進行基因分析,并與原產地的基因進行比對。”王嶸表示,除了基因,黃盾寡毛水虻的遷徙能力也有待研究。他認為黃盾寡毛水虻不太可能主動從中國南方直接飛越千里來到上海,而且上海在氣候、棲息地條件等方面沒有明顯優勢。
以此推測,黃盾寡毛水虻已在上海周邊定居的可能性不小。王嶸說,這些還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計劃局部“微更新”
“家門口”誕生上海的昆蟲新記錄,小區志愿者何全發笑得合不攏嘴:“說明我們‘招蜂引蝶’的設計成功了!”
記者從長寧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長寧區目前已建成27座生境花園,新涇苑小區里的中涇生境花園是其中之一,主題是通過豐富的鄉土植物組合吸引蝴蝶“安家落戶”。長寧區生態環境局大氣與水環境管理科科長張婧介紹,這座生境花園里原有及后續種植了近200種植物,絕大多數是蝴蝶的“菜”。
“光想著接待蝴蝶客人,沒想到還有意外收獲!”中涇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金志嵐說,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最近一次“摸底”發現花園里有近20種昆蟲,還有白頭鵯、灰喜鵲、麻雀、鵲鴝、珠頸斑鳩等5種鳥類經常光顧。
考慮到有了新客人,中涇生境花園原來的生境缺乏針對性,計劃局部“微更新”——對部分植物進行調整,但具體調整哪些植物、種植數量和密度又如何,相關研究仍十分欠缺。金志嵐表示,將充分調動小區居民及周邊學校、企業志愿者的積極性,一起參與小區生境花園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把花園里生物的行蹤、習性記錄下來,提供給生態環境部門和高校專家進一步分析研究。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