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傍晚,巴西總統盧拉的專機從北京首都機場騰空而起,臨行前這位三度執政的“拉美左翼教父”在舷梯上轉身向中方送別人員揮手,用葡萄牙語拋下一句震動國際輿論的話:“與中國走近,不害怕特朗普報復。”
這13個字為何直指美國軟肋?而此刻的烏克蘭戰場,澤連斯基政府為何突然宣布“支持中巴和平倡議”?
中巴聯手的“破局密碼”
盧拉此次訪華絕非普通的外交禮儀,從5月10日抵京到14日離境,中巴簽署20項合作協議,涵蓋大豆貿易、兩洋鐵路、衛星技術等核心領域。
最重磅的成果是《中巴關于烏克蘭危機的聯合聲明》,其中明確支持“通過直接對話結束沖突”,并首次將“中巴共同調解”寫入國際文件。這份聲明直接回應了普京5月10日的談判提議,更暗合澤連斯基5月12日“愿在第三方擔保下對話”的表態,形成戰略閉環。
但盧拉的底氣不僅源于外交突破,巴西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中巴貿易額達388億美元,中國包攬巴西71%大豆、74%鐵礦石出口,而美國對巴農產品加征的10%關稅,直接導致巴西農民損失超120億美元。
當特朗普政府威脅“制裁與華合作國家”時,盧拉在記者會上冷笑回應:“美國對巴貿易順差高達340億美元,他們敢斷,我們就敢用人民幣結算!”
“13字宣言”的全球沖擊波
盧拉的“登機告別詞”絕非臨時起意。5月13日簽署的《中巴維護多邊主義聯合聲明》中,第7條明確寫入“反對任何國家以關稅手段脅迫他國選邊站隊”。
這精準刺中美國痛點——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已引發67國反制,而巴西的強硬表態,讓G7內部出現裂痕:法國總統馬克龍同日宣布“暫停對南美鋼鋁加稅”,德國總理舒爾茨則緊急派特使赴巴西磋商。
更深遠的影響在能源領域,中巴簽署的《綠氫合作備忘錄》規定,2026年前中國將投資50億美元在巴西東北部建設全球最大氫能基地,產品直供金磚國家。
這意味著巴西不僅擺脫對美化石能源依賴,更成為新能源規則的制定者。正如《金融時報》所言:“當美國還在爭論頁巖油產量時,中巴已聯手按下‘去美元化能源體系’的啟動鍵?!?/p>
烏克蘭的“東方轉身”
中巴聯動的蝴蝶效應,在萬里之外的基輔掀起風暴,5月14日凌晨,澤連斯基突然批準《關于支持中巴和平倡議的總統令》,宣布“愿在第三方監督下與俄方接觸”。
這與3天前烏方“絕不接受非西方調解”的立場截然不同,轉變的根源藏在巴西農業部長法瓦羅的一句話里:“中國承諾未來3年采購1億噸巴西玉米,這足夠養活2億人——而烏克蘭去年玉米出口僅3200萬噸。”
更現實的壓力來自戰場。俄軍5月12日完全控制頓涅茨克重鎮阿夫杰耶夫卡,烏軍日均彈藥消耗量驟降至高峰期的15%。
而中巴聯合聲明中“保障黑海糧食通道”條款,讓烏克蘭保住每年240億美元的農業命脈,澤連斯基顧問直言:“當美國連海馬斯火箭炮都要省著用時,中國的變壓器和巴西的糧食就是我們的氧氣。”
新秩序的破曉時刻
當盧拉的專機掠過華北平原時,巴西外貿部長正在核算一組數據:用人民幣結算對華大豆出口,每年可節省6億美元匯兌成本;中企承建的兩洋鐵路一旦通車,巴西對亞洲物流時間將縮短10天,運費直降23%。
這些數字背后,是全球南方國家用腳投票的縮影——世貿組織報告顯示,2025年一季度南南貿易占比首超50%,而美歐貿易額暴跌至1945年以來最低。
此刻的烏克蘭農田里,中國援建的智能灌溉系統正在調試,巴西農技專家指導播下改良大豆,正如盧拉在離京前夜所說:“當我們用糧食和鐵軌代替炮彈發言時,強權政治就輸了。”
這場跨越北京、巴西利亞、基輔的破局,早已超越一場普通國事訪問——它是舊秩序裂痕中的光,照見一個不再由槍炮定義未來的世界,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