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性能一流,為什么購買的國家卻很少?
這款殲擊車是意大利于20世紀80年代末推出的,顛覆性的設計理念與卓越的實戰表現,成為輪式裝甲車輛領域的“破局者”,它證明了小輪子扛大炮也能成主力。
這款坦克殲擊車采用的是8×8輪式底盤,搭載一臺依維柯750馬力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配合全時全輪驅動與獨立液壓氣動懸掛系統,在公路上的最高時速可到105公里。
輪式戰車有個好處,作戰半徑遠,不需要運輸車,自己就可以跑,也不需要顧及什么摩托小時數。半人馬座的行程足足有800公里,野戰時,其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可根據地形實時調整胎壓,配合60%的最大爬坡度與1.2米涉水深度,可輕松穿越沙地、泥沼甚至雪原。
這種公路狂飆加全域穿越的能力,使半人馬座既能作為偵察尖兵快速滲透敵后,又能作為火力支援平臺伴隨步兵推進,是戰場多面手。
面對裝甲防護與重量的矛盾,半人馬座選擇了一條務實的道路。其車體與炮塔采用全焊接裝甲鋼,正面大傾斜角設計可抵御20毫米機關炮的直接打擊,側面則能防御12.7毫米重機槍彈。
盡管這一防護水平遠不及主戰坦克,但設計團隊通過“模塊化升級”彌補了短板,車體預留了附加裝甲接口,可根據戰場威脅加裝反應裝甲或復合裝甲,甚至可臨時掛載爆炸反應裝甲應對反坦克導彈。這種“基礎防護+靈活升級”的策略,既控制了整車重量,又為未來技術迭代預留了空間。
其實它最好的防護是跑的足夠快,打不中才是最好的“裝甲”。
火力配置上,半人馬座堪稱“小車扛大炮”的典范。基礎型號裝的是奧托梅萊拉105毫米52倍徑線膛炮,可發射北約標準DM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2000米內可擊穿450毫米均質鋼裝甲,性能直逼早期主戰坦克。
升級型號半人馬座2更進一步,換裝120毫米45倍徑滑膛炮,發射DM63穿甲彈,3000米距離上,正面穿深達600毫米,火力與豹2、挑戰者2等頂級主戰坦克不相上下。
半人馬座2還能發射可編程多用途彈,兼具攻頂、破障與人員殺傷能力。此外,其炮塔內儲存的14發待發彈藥與車體內26發備用彈藥,確保了持續作戰能力。全電驅動炮塔的采用,則使火炮俯仰速度提升至每秒40度,極大縮短了瞄準時間。
它的數字化火控系統整合了激光測距儀、熱成像瞄準鏡與彈道計算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實現“獵殲”能力,炮手鎖定目標后,車長可越權射擊,首發命中率高達90%。
8個76毫米煙霧彈發射器可發射煙幕,也可以發射紅外干擾彈,配合激光告警裝置,能在敵方反坦克導彈來襲時迅速釋放干擾,為戰車爭取逃生窗口。
自衛武器方面,半人馬座有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外加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可有效壓制步兵與低空目標。注意這點,12.7毫米機槍在當下反無人機領域潛力很大。其實不用猜就知道接下來半人馬座會怎么改,裝上低空低速雷達,搭配大口徑機槍專門攔截來襲的FPV無人機,效果比霰彈槍要好。
半人馬座一車多用的設計理念,使它的家族迅速走向國際市場。除意大利陸軍外,西班牙、阿曼等國均批量采購,并參與了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實戰部署。
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實戰中,半人馬座憑借高機動性、低維護成本與模塊化優勢,成為執行偵察、巡邏與火力支援任務的全能選手。其設計理念更對全球輪式裝甲車輛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比如法國VBCI步兵戰車、中國ZTL-11輪式裝甲車均借鑒了其模塊化思路。而美國斯特賴克系列在升級時,也參考了半人馬座的火力強化思想。
既然有這么多的優點,為什么半人馬座在國際軍火貿易市場上并不出名呢?
這款裝甲車哪都好,就是太貴了,產能還低。巴西采購98輛,花了10億美元,交付速度非常慢。即便后期的維修、保養、駕駛員培訓和彈藥采購都算進去,按照50%計算裸車價也要500多萬美元。這是什么概念?500多萬美元可以買我國出口的高配版VT4主戰坦克。輪式坦克殲擊車,單價和使用費用加到一起,比三代坦克還高,那它有意義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