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秘魯海軍“格勞海軍上將”的退役,其配備的152毫米艦炮也成為了歷史。自此之后,世界范圍內海軍的“大口徑艦炮”就降級到了130毫米和127毫米的檔次。
雖然,美國海軍也曾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配備了155毫米先進艦炮系統(AGS),似乎預示了大口徑艦炮有回歸的趨勢。但可惜的是,這款為執行“由海向陸”戰略而研發的武器系統,由于該戰略的逐步破產,各種問題也開始逐漸暴漏。首先,就是AGS全炮重達286噸,嚴重限制了裝艦的范圍,使得這款火炮無法大規模量產,必然導致成本的飆升。此外,由于美國工業空心化,必然影響武器制造工藝水平,所以為AGS研制的新型彈藥不僅成本昂貴,單枚炮彈的價格高達70-80萬美元。于是,美國人最后因為成本問題,不得不停止了繼續為AGS采購“長程對地彈藥”(LRLAP)。換而言之,就是“朱姆沃爾特”級配備的155艦炮根本沒有炮彈,不過是一根沒有任何用處的“燒火棍子”。
美國人這款問題纏身的155艦炮,如今已經淪落到了為其他武器系統“讓位”的地步。雖說美國人的155艦炮屬于“中道崩殂”,美國人好歹還是讓自己的155艦炮進入到服役階段,但是還有一個國家也曾雄心勃勃的推出155艦炮計劃,但結果僅僅測試一段時間后就無疾而終,這個國家就是曾經在護衛艦領域獨領風騷的德國。
還在本世紀初,德國海軍的MEKO護衛艦在世界護衛艦領域大有一家獨大的趨勢,尤其是123型護衛艦服役,124型護衛艦呼之欲出之際,甚至隱隱有了一覽眾山小的資本。此時的德國海軍,似乎也受到了美國的以海制陸思想的傳染,希望為其艦艇配備“遠程精確對地支援火力”。只不過,與美國人專門研制新的155炮不同,德國人希望以走捷徑的方式達到這一目的。于是,2022年克勞斯-瑪菲韋格曼公司和萊茵金屬W&M公司組成了所謂的“模塊化海上火力概念(MONARC)”協會,并提出了把成熟的陸軍先進大口徑火炮技術運用在艦艇上的操作方式。
到了同年夏,德國人便把陸軍的PzH-2000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的炮塔,安裝在了當時德國最新的F-124級型防空護衛艦“漢堡”號上,進行初始安裝演示。而且,為了避免155毫米火炮的后坐力對軍艦結構造成沖擊,德國人先是在2003年6月,在德國Unterlüss進行陸基實彈射擊試驗,驗證MONARC甲板安裝射擊概念。直到2004年夏,德國國防技術與采辦總署成功地完成了PzH-2000炮塔系統在艦船環境中作戰的可行性研究后,才在2005年9月在將PzH-2000的完整炮塔安裝在另一艘F-124護衛艦“埃森”號。但是,此次的裝填試驗也只是完成了四項實驗任務,包括:測試自動裝填機載高航速狀態下的功能特點;內部彈藥儲存和裝填布局;自動裝填機裝彈能力測試;裝藥裝填能力測試。
在完成此階段的測試后,德國人似乎已經發現了陸軍火炮直接上艦的諸多問題。于是MONARC協會在提出了改進意見之后,就開始制定未來155艦炮的上艦的時間表,比如在艦艇上測試155火炮的性能,比如在2年內將成熟的艦炮集成到F-124和F-125艦艇上。而且,更令MONARC協會感到欣慰的是,在155艦炮還在測試階段,英國人就開始關注該項目的進展,并將它列入英國“使用不同的火炮和口徑用于艦上火力支援系統的研究計劃中”。
可以說,2005年是德國人在155艦炮研制領域最為高光的時刻。因為在此之后,德國不僅在155艦炮領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甚至在海軍發展方面也出現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德國人在大幅削減軍隊規模,另一方面德軍的戰略指導思想也在轉變。于是,“遠程精確對地支援火力”的設想不再實際,155艦炮也成了可有可無的廢物。于是,德國F-124護衛艦依然還是配備了意大利的奧托76毫米艦炮,F-125護衛艦則變身為大號巡邏艦,與此同時MEKO的輝煌時代也隨風而去。
就在美國人的155艦炮勉強“維持生計”,德國的155艦炮無疾而終之后,在遠東地區又出現了155艦炮的身影。按照東大的特性,以及目前的工業能力和艦隊“下餃子”的速度,此次出現155艦炮絕對不是偶然。但究竟會有怎樣的后續故事,能選擇的也只有“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