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為是感冒,結果是陽了」成了不少人的真實經歷。
五一前后,朋友圈陸續有人發燒、咳嗽、嗓子痛,一測發現新冠抗原又是兩道杠。新聞報道,陳奕迅也因為感染新冠,取消了演唱會。
除了成人,有不少孩子、甚至是小寶寶,在以為是感冒的情況下去醫院,結果測出中招了新冠: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用戶提供
新冠是「又回來」了嗎?
中疾控剛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4 月全國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陽性率從 7.5% 升到 16.2%,連續三周排在所有呼吸道病毒的第一位,已經超過了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在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陽性率也從 3.3% 升至 6.3%,同樣連續多周居首。
南方省份的陽性率整體略高于北方,部分早期上升的省份已有所趨緩,但整體仍處于上升通道。
哨點醫院門急診流感樣病例呼吸道樣本病原體核酸檢測陽性率每周變化趨勢
圖片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這次新冠有什么特征?需要擔心嗎?又會持續多久?
我們整理了大家關心的幾個問題,快速回答。
這次新冠感染的癥狀
有什么特征和變化?
一句話就是:免疫逃逸能力更強,癥狀更像感冒。
這次引起感染的主要是 XDV 變異株及其子分支 NB.1.8.1,它們仍然屬于新冠病毒的奧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廣泛傳播的 JN.1 和 XDE 的「重組后代」。
簡單說并不是完全「換代」的新毒株,而是奧密克戎的又一輪迭代更新——雖然沒有重大版本升級,但一直都有小的更新迭代。
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又有什么典型癥狀呢?
● 免疫逃逸更強:之前陽過或者打過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 癥狀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燒、咳嗽或根本沒癥狀,容易被忽視;
● 傳播依舊不弱:目前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泰國等地已成為主流毒株。
本輪的新冠有以下幾個主要癥狀特點:
癥狀特征
具體表現
起病輕,但拖得久
發燒多為 1~2 天緩解,咳嗽咽痛常持續 7~14 天甚至更久
「感冒感」很強,不典型
輕咳、鼻塞、咽干、流涕為主,發熱不明顯
部分人有「氣道后遺癥」
持續咳嗽,夜間重,有氣喘、聲帶疲勞、肋骨
兒童與高風險人群表現
部分兒童發展為急性喉炎、低氧,老人出現持續高熱、呼吸困難
這波新冠感染會持續多久?
需要擔心嗎?
這一次的新冠「抬頭」是一次「低調回潮」,不用過度焦慮。
從更長的時間線可以看到,疾控中心的的監測數據顯示,過去新冠感染一直存在周期性的感染波峰。
這次的「反彈」,也不是突如其來的新疫情,而是疊加換季、節假日等因素的,又一次常規流行小高峰。
圖片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雖然目前疫情整體仍處于低流行水平,但中國疾控中心也在報告中指出:新冠病毒持續處于活躍狀態,公眾仍需保持基本防護意識。
這一波感染會持續多久?
根據香港衛生專家孔繁毅教授的判斷,這一輪感染高峰可能會在未來 2~3 周內達到頂點,整體波動持續約 6~8 周。
結合以往數據,中國內地的疫情節奏與香港相近,預計這輪小高峰將在 5 月底至 6 月中下旬逐步緩解。
病毒學專家、江蘇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長常榮山也表示,本輪流行的高點大約出現在 5 月中旬,6 月初新冠陽性率預計將下降至 8%~10%,6 月下旬有望降至 5% 以下,回落速度較快,整體不會對高考等重要社會活動造成干擾。
面對這波感染
我們要注意什么?
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這輪新冠的癥狀確實相對輕,比如咽痛、發燒一兩天、身體疲乏,部分人還會咳嗽持續一周甚至更久。
對于高風險人群來說,感染仍有可能引發嚴重后果,防護不能松懈。
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2025 年 5 月的通報:過去 4 周內,香港新增 75 例新冠重癥個案、26 例死亡。其中 95% 以上患者為有基礎病的成年人,且大多數半年內未接種加強針。
高風險人群包括:60 歲以上老人、有基礎疾病者(糖尿病、心腦血管、慢阻肺等)、免疫低下人群(如腫瘤治療中、器官移植患者)。
高風險人群建議如下:
● 家中常備抗原試劑、體溫計、血氧儀;一旦不適應盡早就醫。
● 如確診感染,盡可能在 48 小時內,請醫生評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利托那韋)。
● 家人如有呼吸道癥狀,應主動隔離,佩戴口罩、錯峰用餐,避免患者直接照護接觸寶寶。
怎么判斷孩子是否得了新冠?
如何防護 ?
從疾控中心的監測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除了新冠病毒以外,還有其他多種呼吸道病毒正在流行。
圖片來源:中國疾控中心
這些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癥狀很類似,家長無須自行判斷,也無需過度焦慮。
面對復雜病情時,我們可以冷靜面對,合理對癥護理和用藥,必要時及時帶孩子就醫。
兒童疾病居家護理指南
發燒
? 3 月齡+ 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
? 6 月齡+ 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不要給孩子穿蓋太厚,避免影響退熱。
咳嗽
? 1 歲+ 可服用蜂蜜緩解;6 歲+ 可服用硬糖、蜂蜜緩解
? 使用加濕器改善環境濕度,讓室內空氣濕度維持在 50~60%
??嬰幼兒不建議自行服用止咳藥
咽痛
? 含冰塊、冰棒、冰酸奶等低溫食物,可暫時緩解咽痛
? 6 歲以上兒童可通過溫鹽水漱口緩解
? 可以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緩解
??不建議自行用咽喉噴霧劑、含藥漱口水、藥物含片緩解
鼻涕鼻塞
? 可使用生理鹽水制劑清洗寶寶鼻腔緩解癥狀
??其他緩解鼻塞藥物不建議自行使用,需遵醫囑
腹瀉
? 適當增加液體攝入或者口服補液鹽,以防治脫水。
出現這 5 種情況,及時就醫
01 出現 3 類發熱
● 3 月齡以內:腋溫 ≥ 37.5 °C 或肛溫 ≥ 38 °C
● 3~24 月齡:腋溫 ≥ 37.5 °C 或肛溫 ≥ 38 °C,持續 24 小時以上
● 2 歲+:發熱 3 天,沒有降溫表現
02 咽痛無法進食導致脫水
因為咽痛或者腹瀉等原因,導致脫水,需要去醫院面診。
可以對照下表判斷:
點擊可查看大圖
來源:WHO 關于低中收入國家 1 月~5 歲兒童脫水評估
03體溫正常的時候精神狀態差
盡管體溫恢復正常,但精神很差,比如嗜睡、進食困難、煩躁,甚至連哭鬧都沒有力氣的時候,建議帶孩子去就診。
04出現肢體抖動、嘔吐、抽搐等情況
如果孩子出現驚跳(四肢抖動),肌肉抽動或震顫、噴射性嘔吐、皮膚發花、面色蒼白等的情況,要盡快帶寶寶去醫院。
05 出現呼吸和心率增快等問題
家長可以參考下表,判斷寶寶呼吸頻率和心率的異常情況:
數據來源:UpToData
或出現以下情況都需要及時就診:
● 呼吸時鼻翼煽動
● 呼吸暫停
● 嘴唇、牙齦或指甲變藍
● 呼吸非常困難
● 開始發出呼嚕音
● 孩子看上去正疲于用力呼吸
● 肋骨間或胸廓下方的皮膚和肌肉看上去有內陷
日常生活中也要記得:
?? 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后更要記得洗手,減少眼、口、鼻的觸摸;
?? 盡量少到人群密集、通風差的場所,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與發熱、呼吸道癥狀者接觸;
??在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場所(如醫院、公共交通)佩戴合適尺寸的兒童口罩;
?? 保持居住、生活環境清潔和通風;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 如果有不舒服的情況,注意休息,及早就醫;
病毒在變,我們的應對策略也在實時更新。我們要記住的是不驚慌,不恐慌,冷靜應對。
最后,祝大家和寶寶都平安、健康、順遂。
參考文獻
1. Guo C. et al., "Antigenic and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Variant NB.1.8.1", bioRxiv, 2025. DOI: 10.1101/2025.04.30.651462;
2.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感染及傳染病科教授孔繁毅觀點(引自人民日報、觀世界)
3. 中國疾控中心《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情況(2025年第14–18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綜合解讀;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新聞發布(2025年5月)
5. 數據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疫情簡報(2025年5月)
6. 指南參考:中國疾控中心公眾健康提示(2025年5月)、北京朝陽區疾控中心建議、香港特區政府疫苗接種方案
7. 客戶端綜合解讀;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新聞發布(2025年5月);孔繁毅教授公開研判
本文專家
劉華
審核專家
北京和睦家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胡小平
審核專家
四川省人民醫院
兒科主治醫師
策劃制作
策劃:燕嬤嬤
監制: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